疰夏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hù xià

2 英文參考

summer non-acclim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ummer non-acclimatiz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summer feve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疰夏:1.有明顯夏令季節發病特點的一種病證;2.勞病之一;3.夏痿之別稱。

4 有明顯夏令季節發病特點的一種病證·疰夏

疰夏(summer non-acclimation[1]、summer non-acclimatization[2])爲病名[3]。見《丹溪心法》卷一。是指以夏季倦怠嗜臥,低熱,納差爲主要表現的暑病[3][3]疰夏是有明顯夏令季節發病特點的一種病證[3]。又名注夏[3]

4.1 症狀

時病論》:“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長暴暖,忽然眩暈頭痛,身倦,腳軟,體熱食少,頻欲呵欠心煩自汗是也。”

4.2 治療

治療宜益氣陰,消暑熱[3]。方用補中益氣湯柴胡升麻,加麥冬五味黃柏生脈散[3]

5 勞病之一·疰夏

疰夏爲病名[3]。又名注夏[3]。爲勞病之一[3]。《雜病源流犀燭·暑病源流》:“勞之爲病,其脈浮。又手足煩熱,寒精自出,腳痠削不能行,小腹虛滿,春夏劇,秋冬瘥,謂之疰夏病。”可用黃芪建中湯[3]

6 夏痿之別稱·疰夏

疰夏爲病名[3]。又名注夏[3]。爲夏痿之別稱[3]。《醫碥》卷三:“痿發於夏者,俗名注夏。”《雜病源流犀燭·暑病源流》:“疰夏,脾胃薄弱病也。然雖由脾胃薄弱。亦必因胃有溼熱留飲所致。昔人謂痿發於夏,即名疰夏。以疰夏之證,必倦怠四肢不舉,羸瘦不能食。”

7 關於暑病

7.1 邪伏於內,至夏而發的多種熱性病

暑病指邪伏於內,至夏而發的多種熱性病[4]。《註解傷寒論》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爲溫病,至夏變爲暑病。”

7.2 感受暑邪隨即發生的熱性病

暑病指感受暑邪隨即發生的熱性病[4]。《雜病源流犀燭·暑病源流》:“人受暑邪,當時即發謂之暑病。”暑病古稱中暍[4]。後世有中暑傷暑陽暑陰暑之分,並有暑風暑厥暑癇暑瘵疰夏伏暑等病[4]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72.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6.

治療疰夏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