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味
2.《黄帝内经灵枢》篇名。五味所入:五味所入简称“五入”(见《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三焦的决渎功能是联合许多脏器而发挥其作用的,其中尤以肾、脾、肺等关系更为密切,如这些脏的功能障碍,可使三焦不通利、气化失常而产生肿胀和小便不利等症。日常所食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中都各具有五味所属。
-
性味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表、平肝潜阳等降低人体病理性机能亢进的药物寒、凉药。[附]中药性味功能口诀:中药品种多,性能各不同,寒凉能清热,温热祛寒用,辛味能行散,甘缓能补中,苦味能泄降,酸涩收敛功,咸味能软坚,淡渗利水通,甘寒能养阴,芳香必止痛,麻舌常有毒,香窜开窍能,气味相结合,配伍贵变通。
-
五禁
即甲乙日,无刺头;主要论述针刺治疗中五禁、五夺、五逆、五过、九宜的意义。《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咸味善走血分,但多食则血行凝涩,故血病不宜多食咸味。苦味善走骨,因其能助心运行水液的作用,故又称“决渎之宫”(见《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
-
补水益元汤
用法用量:若怔忡恍惚,夜卧不安,加枣仁3钱,茯神1钱;若胸中有痰不舒,减熟地去五味,加瓜蒌、贝母、姜汁、竹沥;若腰疼骨酸,加杜仲、补骨脂、生地黄;厥加附子;如禀气壮盛,可用知母者,酌而加之,使火邪无犯元阳;归、芍补血坚志,安魂定魄,与熟地同用,峻补真阴,此四味大补元阴之圣药也;摘录:《慎斋遗书》卷七
-
羊
用总人口陆一升,水二斗,煮成一斗,去渣,加入切细的羊肉一斤,煮熟,下熟,下葱、豉、五味调和吃下。羊肝:1、目赤热痛。一天服三次,服至三剂,可以目明。用羊胃一具,装入羊肾四枚,地黄三两,干姜、昆布、地骨皮各二两、白拉丁文、桂心、人参、厚朴、海藻各一两五钱,甘草、秦椒各六钱,均研为末,缝好,蒸熟。
-
中医
概念:中医:1.中医学之简称;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身体里的气进一步细化,就有了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的称谓。《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
五味所伤
五味所伤为病因病理学名词。指偏嗜五味对五体(皮、肉、筋、骨、脉)的伤害。《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五味过伤为伤食之一。《医便·饮食论》:“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多则随其脏腑各有所损,故咸多伤心,甘多伤肾,辛多伤肝,苦多伤肺,酸多伤脾。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
五味所禁
五味所禁为治疗学术语。《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马莳曰:“此言五脏之味有五禁,皆五行之相克者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又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此强调“无令多食”,而非完全禁忌。故临床用药,需先辨五脏阴阳气血盛衰来调配五味。
-
元和纪用经
《元和纪用经》为运气著作,1卷,唐·王冰(启玄子)撰于公元762年。故其中章九法,论五味服饵。其方如上丹、中丹、小丹、八味丸、温平补益十精丸、六气经纬丸、汤酒散等。药分三品,方有大小,君臣佐使,以调阴阳,必当熟谙六气五运,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故下章列今古效验最胜之八十一法以治百病。
-
猪胰汤
概述:猪胰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成人糖尿病患者应将营养配餐、合理烹饪、运动管理和血糖监测作为基本技能。主要材料:猪胰1条,薏苡仁30g,黄芪30g,山药120克。黄芪,非试点地区限执业医师使用。注意事项:食养方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
归参炖母鸡
概述:归参炖母鸡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膳食搭配可结合食谱和科学食养原则,合理选择应用有利于血糖控制的食物和食药物质。
-
胡桃肉炒韭菜
概述:胡桃肉炒韭菜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膳食搭配可结合食谱和科学食养原则,合理选择应用有利于血糖控制的食物和食药物质。主要材料:胡桃仁60g,韭菜150g。
-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
所有人都应该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用量,包括糖尿病前期和所有糖尿病患者。“五味”包括酸味、苦味、甘味、辛味、咸味,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在食养之时,要五味调和。山药、胡萝卜切块,与泡发的冬菇和鸡肉放入汤煲中,加水适量,大火滚15分钟,改小火煮30分钟,加入竹荪再煮20~
-
玉米须芡实赤小豆煲猪胰汤
概述:玉米须芡实赤小豆煲猪胰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学习计算和评估体重是否在正常范围,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血糖生成指数,学习食物交换份的使用,把自我行为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项:食养方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
竹荪山药煲冬菇鸡
概述:竹荪山药煲冬菇鸡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山药、胡萝卜切块,与泡发的冬菇和鸡肉放入汤煲中,加水适量,大火滚15分钟,改小火煮30分钟,加入竹荪再煮20~
-
石斛西洋参瘦肉汤
概述:石斛西洋参瘦肉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铁皮石斛、西洋参,非试点地区限执业医师使用。注意事项:食养方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
灵芝山药猪骨汤
概述:灵芝山药猪骨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膳食搭配可结合食谱和科学食养原则,合理选择应用有利于血糖控制的食物和食药物质。
-
黑豆黄杞子汤
概述:黑豆黄杞子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黄芪,非试点地区限执业医师使用。
-
鸽肉山药玉竹汤
概述:鸽肉山药玉竹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主要材料:鸽肉50g,山药30g,玉竹12g,生姜3g,盐适量。注意事项:食养方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
养荣汤
滓再煎7分服。《杨氏家藏方》卷十五:方名:养荣汤组成:白芍药半两,川芎半两,熟干地黄(洗,焙)半两,当归(酒浸1宿,焙干)半两,青皮(去白)半两,姜黄半两,牡丹皮半两,五加皮半两,海桐皮半两,香白芷半两,牛膝(酒浸1宿,焙干)1分,延胡索1分,没药(别研)1分,五灵脂(去砂石)1分,肉桂(去粗皮)1分。
-
五味过伤
五味过伤为伤食之一。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其治疗应根据病情的虚实缓急,因势利导或吐或下或消或补,其中以健脾消导之法最为常用。方如保和丸、平胃散之类。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
-
五味子汤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方之五味子汤:组成:五味子(炒)1两,黄耆(锉)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大腹(微煨,锉)1两,桑根白皮(炙,锉)1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1两,槟榔(煨)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炒)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熟)1两半,防己1两半。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半分,煎至1盏,食后服。
-
辛
概述:辛:1.五味之一;2.天干的第八位;辛为金味,入通于肺,故为肺所主之味。辛味药物多入肺经,有宣肃肺气的作用,如麻黄、苏子之类。但有的辛味药亦有润燥作用,如知母、紫菀、百部等,故《内经》有“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之说。《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别名:茯桂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味姜辛夏汤、茯苓五味姜辛夏汤、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姜苓五味细辛汤、苓甘处方:茯苓4两,甘草2两,细辛2两,干姜2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斤。逐饮止呕。②痰饮《江西医药》(1964;摘录:《金匮》卷中
-
加味地黄丸
组成:生地黄(酒洗净入沙锅内蒸黑为度,如病弱畏滞,再加生姜汁拌匀,再蒸半响,取出,手掐断入后药,同捣成饼)八两,山茱萸(酒蒸剥去核,取肉晒干)、山药各四两,茯苓(去皮)、牡丹皮、泽泻各三两,五味子、麦门冬(去心)各二两(一方有炒益智仁二两,无泽泻)。功能主治:小儿肝肾虚弱,骨髓不充,而行迟者。
-
镇心丸
《太平圣惠方》卷四:镇心丸:处方:紫石英(细研,水飞过)朱砂(细砩,水飞过)白石英(细研,水飞过)龙齿(细研)人参(去芦头)细辛赤箭天门冬(去心,焙)熟干地黄白茯苓犀角屑沙参(去芦头)菖蒲防风(去芦头)各30克远志15克(去心)制法:上药捣罗为末,都入乳钵内,更同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别名:苓甘味姜辛夏仁汤、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五味辛夏仁汤处方:茯苓4两,甘草3两,五味半升,干姜3两,细辛3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功能主治:支饮,水去呕止,其人形肿。临床应用:痰饮《经方实验录》:叶瑞初君,咳延四月,时吐浊沫,脉右三部弦,当降其冲气。
-
大造丸
盛小瓦盆于木甑或瓦甑内,蒸极熟如糊,取出,先倾自然汁别贮,将河车石臼内捣千下,同前汁和匀),生干地黄4两,龟版1两半,杜仲1两半,天门冬1两半,黄柏(盐酒炒)1两半,牛膝1两2钱,麦门冬1两2钱,当归身1两2钱,人参1两,五味子5钱。腰痛,加白术(盐水炒)1两,萆薢1两,锁阳(酥炙)1两,续断(酒洗)1两;
-
补肺散
《普济方》卷二八六引《永类钤方》:补肺散:处方:人参、北五味、黄耆。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九《异授眼科》:补肺散:处方:当归5钱,黄芩1两,桔梗4钱,赤芍5钱,桑皮1两,麻黄4钱,枳壳4钱,葶苈5钱,地骨皮8钱,甘菊4钱,元参8钱,白芷4钱,生地4钱,甘草4钱,金银花4钱。2.《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
-
杏仁煎
主治:气嗽。《慈幼新书》卷二:组成:川大黄1钱2分,天冬1钱2分,杏仁1钱2分,百合1钱2分,木通1钱2分,桑皮5分,葶苈子5分,石膏8分。《圣惠》卷四十六:组成:杏仁5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五味子2两(捣罗为末),白蜜5合,酥2合,生姜汁1合,贝母2两(煨微黄,为末),紫苏子3两(以水5合,研滤取汁)。
-
味
概述:味:1.味觉能感受药物的真实味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食味”,“味伤形。”气味·味:“味”意指气味。单方独味。方剂配伍中,药物一种称一味,二种称二味…《本草纲目》:“治肺热似火燎,…宜一味黄芩汤。”《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
五气
概述:五气:1.五种气味;2.五运之气;《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色之气·五气:五气指五色之气,即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素问遗篇·刺法论》:“五气护声之华。”《类经》卷十六:“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
加味地黄汤
功能主治:《幼科直言》卷四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小儿痢症日久,腰痛,因作坠努,有伤肝肾。摘录:《幼幼集成》卷三《胎产秘书》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处方:大熟地(姜汁、砂仁拌炒)8钱,净萸肉4钱,怀山药4钱,茯苓3钱,丹皮3钱,泽泻2钱,陈胆星2钱,吴茱萸5分(川连5分煮汁,泡7次,炒)。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清肺饮
用法用量:上加生姜,水煎,食远服。《济阳纲目》卷二十八:方名:清肺饮组成:紫苏叶1钱,陈皮1钱,白茯苓1钱,前胡1钱,杏仁1钱,香附1钱,山栀仁(炒)1钱,桔梗1钱半,桑白皮1钱半,枳实7分,黄连3分,甘草2分。《疠疡机要》卷下:方名:清肺饮组成:茯苓1钱,猪苓3钱,灯心1钱,木通7分,瞿麦5分,扁蓄3分。
-
葵菜羹
《寿亲养老新书》卷一:葵菜羹:处方:葵菜120克(切)青粱米150克(研)葱白1握功能主治:治老人淋病,小便秘涩,烦热燥痛,四肢寒栗。极治小便不通。用法用量:上煮作羹,下五味椒姜,空心食之。摘录:《养老奉亲》《饮膳正要》卷二:方名:葵菜羹组成:葵菜叶不以多少(洗,择净)。主治:小便癃闭不通。
-
养心汤
《仁斋直指》卷十一:养心汤:处方:黄耆(炙)白茯苓茯神半夏曲当归川芎各15克远志(取肉,姜汁淹,焙)辣桂柏子仁酸枣仁(浸,去皮,隔纸炒香)北五味子人参各7.5克甘草(炙)12克制法:上为粗末。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用法用量:水1盏半,加灯心、莲子,煎8分,食远服。功效:培中益气,养肝脾,通肾气,宁心神。
-
保和汤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零)处方知母贝母天门冬麦门冬款花各9克天花粉薏仁五味子各6克粉草兜铃紫菀百合桔梗各3克阿胶当归地黄各12克紫苏薄荷各4克制法上药研成粗末。功能主治止嗽宁肺,润肺清火。主劳证久嗽,肺燥成痿者;五味、天冬、知母以清肺火;肺津不足,痰凝火郁,肺痿咳嗽。
-
喜
七情或五志之一。《素问·玉机真脏论》:“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苦,先走心;谷味辛,先走肺;
-
腑输精于脏
腑输精于脏为脏腑相合的一种理论。五脏主藏精,六腑主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送。五脏的藏精有赖于六腑的消化、吸收、输送水谷精微,故称腑输精于脏。《黄帝内经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
安脑丸
测定法:取本品小蜜丸6g,剪碎,精密称定;6g,大蜜丸一次1~性状:本品为红棕色的蜜丸;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安脑丸的主要成份:主要成分有人工牛黄、猪胆汁粉、朱砂、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珍珠、黄芩、黄连、栀子、雄黄、郁金、石膏、代赭石、珍珠母、薄荷脑等。
-
桂苓五味甘草汤
别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汤处方: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功能主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
脾
脾主运化水湿,对体内水分的输布有重大影响,如脾气虚弱,失却运化水湿的能力,即会导致水肿的发生。其背俞为脾俞,募穴为章门。又名脾土、脾经。②位于拇指桡侧缘(转引自《幼科铁镜》)。呈筒状的白髓称淋巴鞘,包在中央动脉周围,其中有大量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一些浆细胞,紧靠中央动脉周围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
-
瓜霜退热灵胶囊
注意:不宜久服,孕妇禁服。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瓜霜退热灵胶囊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GuashuangTuirelingJiaonang标准编号:WS3-B-3391-98处方:西瓜霜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玄参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甘草升麻丁香沉香麝香冰片朱砂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灰色的粉末;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开窍镇静。
-
收汗丹
《辨证录》卷七:组成:玄参3钱,生地3钱,荆芥1钱,五味子3分,桑叶10片,白芍5钱,苏子1钱,白芥子1钱。《石室秘录》卷六:组成:人参2两,当归2两,黄耆2两,桑叶30片,北五味1钱,麦冬5钱。主治:产妇产半月,忽然大汗如雨,口渴舌干,发热而躁,口虽渴而不欲饮,舌虽干而苔又滑,甚心躁而不至发狂。佐桑叶止汗。
-
补肾磁石丸
《圣济总录》卷一○二:补肾磁石丸:处方:磁石(烧通赤用,醋淬七次)肉苁蓉(酒浸,切,焙)菟丝子(酒浸一宿,慢火焙干)甘菊花石决明各30克制法:上五味,捣罗为末,用雄雀15个(去毛、嘴,足,留肠肚),以青盐60克,水2升,同煮至雄雀烂、水欲尽为度,取出先捣如膏,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
阴中之至阴
谓以腹背二者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肝、脾、肾三脏具在于腹,如以三脏分阴阳,则肾为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水湿,对体内水分的输布有重大影响,如脾气虚弱,失却运化水湿的能力,即会导致水肿的发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其背俞为脾俞,募穴为章门。
-
枸杞叶
《*辞典》:枸杞叶:出处:《别录》拼音名:G uQǐY 别名:地仙苗(《日华子本草》),甜菜(《本草图经》),枸杞尖(《滇南本草》),天精草(《保寿堂经验方》),枸杞苗(《纲目》),枸杞菜(《生草药性备要》),枸杞头(《江苏植药志》)。⑤《生草药性备要》:明目,益肾亏,安胎宽中,退热,治妇人崩漏下血。
-
全真一气汤
用法用量:前六味先水煎好,另水煎人参取浓汁冲服。乃用熟地4钱炒燥麦冬1钱5分牛膝1钱2分五味子2分制附子4分煎服1剂而热退,次日更加炒黄白术1钱6分,另煎人参冲服而愈。此方阴阳具备,燥润合宜,驱邪扶正,达络通经,药虽七味,五脏均滋,滋阴而不滞,补脾而不燥,清肺而不寒,壮火而不热,火降而心宁,荣养而肝润。
-
射干麻黄汤
处方:射干9克麻黄12克生姜12克细辛紫菀款冬花各9克五味子3克大枣7枚半夏9克功能主治:宣肺散寒,化饮止咳。治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备注:方中麻黄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
-
射干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射干汤:处方:射干(二钱半)芍药(二钱半)薏苡仁(三钱)桂心(半钱)牡蛎(二钱)石膏(二钱)功能主治:治肝经受病,多汗恶风,善悲嗌干,善怒时增,女子目下青黄色,可治,急灸肝腧百壮,更宜行经顺气;若利即减。主治:喉痹。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