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原形態
子座近半球形。新鮮時粉紅色或淺肉色,較鬆柔,幹後變爲灰黃色或紅褐色,較堅硬,表面有不規則的喙狀突起,內部粉紅色至深紅色,直徑0.7-1.5(-2)cm。子囊殼單列,埋生於子座的外圍,殼壁透明無色,子囊殼(620-700)μm×(520-680)μm。子囊細長,(350-430)μm×(16-20)μm。子囊孢子蠕蟲形,8個,右旋扭曲,(270-310)μm×(8-10)μm,透明無色至微黃色,成熟後斷裂成段,每段長20-30μm。側絲稍長於子囊,頂端略膨大。
7 性狀
1.性狀鑑別 子座近半球形,直徑0.7-1.8cm,灰黃色或紅褐色,表面有不規則的喙狀突起。質較堅硬。斷面棕褐色。
2.顯微鑑別 子座橫切面略呈扇形。子囊殼單列,瓶形,直徑500-700μm,殼壁無色,內有多數子囊及側絲。子囊長300-450μm,直徑15-20μm;子囊孢子蠕蟲形,8個,扭曲成麻花狀,約與子囊等長,成熟後斷裂成段。側絲略長於子囊。子座其他部位爲棕褐色菌絲。
8 化學成份
竹砂仁含5%D-甘露醇(D-mannitol),竹紅菌素(hypocrellin)A、B,過氧竹紅菌素(peroxyhpocrellin),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和十八烷酸(octadecanoic acid)。
10 性味
辛;澀;平
1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浸酒。
13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