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適應證
1.陳舊性股骨頸骨折,股骨頭無壞死,髖關節無退行性改變又無人工股頭骨置換適應證者,可用轉子間切骨術。
2.由於外傷或炎症致使髖關節強直於非功能位置,原發病竈業已靜止,全身狀況或局部軟組織不宜施行關節成形術者,宜行轉子間杵臼形切骨術矯形。
6 術前準備
1.術前應根據病人的年齡、職業、全身情況及局部條件慎重選擇適應證。如以最常見的陳舊性股骨頸骨折爲例,即有切骨術、成形術、融合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手術方式可供選擇,各有其適應症。切骨術比較簡單,病人負擔較輕,設備要求不復雜,萬一切骨術無效,仍可考慮其他手術。
2.轉子部切骨術僅能矯正畸形、改變力線,以改善功能;但不可能完全恢復功能。因此,術前必須向病人解釋切骨術的目的及預期能達到的效果。
3.凡有肌肉攣縮、關節脫位及骨折端移位的病人,術前應先作骨牽引或軟組織攣縮鬆解,以克服肢體短縮與軟組織攣縮。術區皮膚瘢痕嚴重者,應先切除並作皮瓣修復。
8 手術步驟
1.體位 除髖關節畸形嚴重,需取特殊體位者外,一般均取仰臥位。最好能在特製的骨科手術檯上施術,以免術後石膏固定時搬動病人造成切骨端移位。
2.切口、顯露 用股外側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剪開闊筋膜張肌及闊筋膜,縱行剖開股外側肌,直達骨膜[圖1 ⑴]。骨膜下剝離股骨前側及後側,顯露股骨轉子部位[圖1 ⑵]。也可從股外側肌後方肌間隔分離,向前拉開股外側肌而顯露轉子部[見下肢骨關節顯露途徑)。
3.切骨 用撬骨板扳開並保護軟組織後,沿股骨前面伸入手指,於股骨內後側觸及小轉子,在與小轉子同一平面的股骨外側面上,用鑿刻一標記,從此斜向小轉子上緣的一條線即是切骨線[圖1 ⑶]。沿切骨線,用手搖鑽鑽一排孔,以防鑿骨時骨骼劈裂。再沿此線用銳利骨刀(骨刀寬度應與股骨前後徑相仿)輕輕鑿斷股骨,將遠側端推向內側2cm左右(約佔遠端斷面的1/2),並外展肢體約15°。止血後,逐層縫合。手術完畢,不移動病人,行髖人字石膏固定患肢於功能位。
4.內固定 如病人年老,有心、肺疾患,難以忍受長期石膏外固定,則於切骨後,用轉子鋼板或成角尖形鋼板及螺釘內固定[圖1 ⑷]。然後沖洗縫合。患肢作皮膚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