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內翻切骨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hǒu nèi fān qiē gǔ shù

3 手術圖解

圖1 肘內翻楔形切骨測定使∠hog=∠def

⑴肱骨下段外側切口

⑵分開肱三頭肌、肱橈肌間隙

⑶顯露肱骨下段

⑷沿切骨線鑽孔後鑿開

⑸楔形切骨

⑹克氏針內固定或u形釘固定

圖2 肘內翻切骨術

4 適應

1.10°以上的肘內翻和20°以上的肘外翻,形成功能障礙的成人或兒童嚴重畸形者。

2.肘外翻併發尺神經功能障礙者。

5 術前準備

攝患肘伸直位正位x線片,測量肘內翻肘外翻的角度,然後算出應予矯正的角度。如爲肘內翻,先畫出肱骨軸線ab,另沿尺橈骨之間畫一軸線cd,於其相交點e,再劃一直線ef,使∠feb=10°(提攜角),則∠def即爲需切骨矯正的內翻角。然後於肱骨鷹嘴窩上1.5~2cm處畫一與肱骨幹垂直的橫線ho,並於o點向肱骨橈側劃一斜線go,使∠hog等於∠def,楔形gho即爲設計矯正肘內翻應切除的骨塊,其底邊在橈側[圖1]。

如爲肘外翻測量法同肘內翻,但其所切除的楔形骨塊底邊在尺側,其切骨角度應爲外翻角減去10°的提攜角。

6 體位

仰臥位,患肢外展,置外側小桌上。

7 麻醉

成人用臂叢麻醉兒童多用全麻。

8 手術步驟

1.切口 在上壁下1/3外側,沿肱骨外髁嵴做一長約6cm的縱形切口[圖2 ⑴]。

2.顯露肱骨下段 在深筋膜下,判明肱三頭肌與肱橈肌的間隙[圖2 ⑵],分開並向前拉開肱橈肌與橈神經,將肱三頭肌向後拉,沿外上髁縱形切開骨膜,在骨膜下剝離肱骨下1/3至鷹嘴窩上緣爲止,以顯露肱骨的前、後、外側骨面[圖2 ⑶],毋需剝離其內側的骨膜,也不可損傷關節囊

3.楔形切骨 按設計在鷹嘴窩上約1.5~2cm處,和肱骨幹垂直的橫切面(ho)上,先用手搖鑽鑽一排約3~4個穿透前後骨皮質的小孔,再在與測量切骨相同角度的另一斜面(go)上,鑽一排小孔[圖2 ⑷],用銳利骨刀由外向內切骨,至對側骨皮質時不要完全鑿斷,以免切骨端不穩定而易發生移位,取下所切掉的楔形骨塊[圖2 ⑸]。

4.矯正和內固定 切骨後將前臂伸直,手掌朝上,固定切骨近段,將前臂逐漸外展,使切骨面對合,矯正達到要求後,即可用兩根克氏針,分別自肱骨內外上髁鑽入,通過切骨斷面,達到並恰好穿透對側骨皮質爲止,折彎尾端於骨外[圖2 ⑹];亦可用u形釘內固定[圖2 ⑹附圖]。

5.縫合 徹底止血需要時,可攝x線片複查,瞭解畸形矯正是否滿意,否則重新復位與內固定。克氏針尾端埋在皮膚下,分層縫合切口。術畢,用前後長臂石膏託外固定肘關節功能位。

9 中注意事項

1.在顯露肱骨下1/3段時,注意損傷神經。橈神經在肱橈肌深面,可一併牽開,避免拉鉤牽引力量過大而損傷神經

2.注意勿將肱骨切骨處內側骨膜橫行切斷,應保留其上下完整性,鑿骨時內側骨皮質可保留一小部分,矯正時小兒可成爲青枝骨折,以使穩定骨斷端,有利於切骨後的骨癒合。

3.用兩根克氏針交叉固定時,在內上髁進針注意損傷神經;當穿過切骨斷端達到對側骨皮質後,以用手指摸到針尖即可,過深有損傷神經血管的危險。

10 術後處理

1.術後注意患肢血運,抬高患肢及活動手指。

2.石膏外固定約6~8周,攝片示切骨斷端骨癒合後,可去掉石膏,拔出鋼針,逐步鍛鍊肘關節伸屈及前臂旋轉活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