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香皮

中藥材 祛風止痛 止血 中醫學 消腫解毒 溫中散寒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īn xiāng pí

2 英文參考

burmann cinnamon bark[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陰香皮

陰香皮中藥名,出自蕭步丹《嶺南採藥錄》[1]

3.1 別名

山肉桂[1]

3.2 來源及產地

樟科植物陰香Cinnamomum burmannii (Nees) Bl.的樹皮及葉[1]分佈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北、貴州等地[1]

3.3 性味

辛、甘,溫[1]

3.4 功能主治

功在溫中散寒祛風止痛,解毒消腫止血[1]

1.治寒性胃痛腹脹腹瀉痢疾風溼痹[1]。煎服:3~9g[1]

2.治外傷出血,研末撒;癤腫瘡毒,研末調敷[1]

3.5 運用

陰香根:煎服治胃痛水瀉[1]

3.6 化學成分

樹皮、葉均含揮發油,樹皮油中的主成分爲桂皮醛丁香油酚和黃樟[1]。葉油中的主成分爲丁香油酚及芳樟醇[1]

4 《*辭典》·陰香皮

4.1 出處

《嶺南採藥錄》

4.2 拼音名

Yīn Xiānɡ Pí

4.3 別名

廣東桂皮(《中國樹木分類學》)。

4.4 來源

樟科植物陰香的樹皮。

4.5 形態

陰香《嶺南採藥錄》),又名:坎香草、陰草(《生草藥性備要》),山肉桂山玉桂、香膠葉(《嶺南採藥錄》),膠桂、土肉桂、假桂枝、山桂、月桂、野玉桂、鴨母桂、香膠仔、潺桂。

常綠喬木,高達20米。小枝赤褐色,無毛。葉近於對生或散生,革質,卵形或長橢圓形,長6~10釐米,寬2~4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至近圓形,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麪粉綠色,兩面均無毛,具離基3出脈,脈腋內無隆起的腺體;葉柄長8~12毫米。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綠白色;花被6,基部略合生,長4~5毫米,兩面均被柔毛;能育雄蕊9,排成3輪,外面2輪花葯內向,第3輪花葯外向,花葯均爲卵形,4室,瓣裂,花絲短,最內尚有1輪退化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1室,1胚珠,花柱細,柱頭小。漿果核果狀,卵形,長不及1釐米,直徑約5毫米,基部具肥厚杯狀的宿存花被,其先端具6截形短裂片。花期3~4月。果期4~10月。

本植物的根(陰香根)、葉(陰香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4.6 生境分佈

生長於疏林中有陽光處;或爲栽培。分佈廣東、廣西、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4.7 化學成份

樹皮含揮發油(爲桂皮醛丁香油酚、黃樟醚等)

4.8 性味

①《嶺南採藥錄》:"味辛。"

②《陸川本草》:"辛,溫。"

4.9 功能主治

溫中,散寒,祛風溼。治食少,腹脹水瀉,脘腹疼痛風溼,瘡腫,跌打扭傷

①《嶺南採藥錄》:"取皮三四錢,煎水服,能健胃去風。其皮爲末,用酒調敷,治惡毒大瘡,生飛蛇瘡。"

②《陸川本草》:"祛風溼,止瀉。治寒溼腹瀉腹痛痢疾風溼骨痛。"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散寒,溫中止痛。治寒性胃痛腹脹腹瀉。"

④《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祛風消腫,收斂止瀉。治風溼性關節炎腰腿痛,跌打扭傷,癤腫瘡毒,創傷出血水瀉,寒性胃腹痛,食慾不振,經閉。"

4.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研末。外用:研末調敷或浸酒搽擦。

4.11 摘錄

《*辭典》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