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yān jī jìng luán
又名齶部肌陣攣,是一種少見的疾病,爲軟齶或咽縮肌的不隨意而有節律地收縮運動,可侷限於一處,或在幾個部位同時發生,多爲雙側對稱性。
根據病人訴說的症狀及檢查咽喉部可看到某種肌肉陣攣,診斷並不困難。但應與血管病變的搏動及其他神經病變相鑑別。
針對病因進行治療。針刺廉泉、天鼎、人迎、太沖、合谷等穴位有一定效果。此外可試用鎮靜劑、暗示治療、乳突部電療、催眠等方法。
致病原因很多,多爲中樞腦幹病變所致,如腦幹血管栓塞、腫瘤、腦橋小腦疾病、延髓空洞症、瀰漫性大腦動脈硬化等。亦有人認爲癔病可爲其病因,促使齶肌陣攣的發作。肌陣攣的發生機理尚未明確,病變部位多在腦幹部,特別是下橄欖區域,腦幹下網狀結構對肌陣攣的發生也有一定作用。
多見於成人,起病緩慢。肌陣攣爲間歇發作、不隨意而有節律地收縮運動,每分鐘可數十次至百餘次,患者本人及他人都可聽到咯咯聲響。軟齶、喉、口底、橫膈等病位的收縮爲雙側性,但胸鎖乳突肌和面肌爲單側性。嚥肌收縮使軟齶上下運動引起咽鼓管開閉則有他覺性耳鳴。肌陣攣不受脈搏、呼吸的影響,在吞嚥或髮間時可暫時抑制陣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