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總鐵結合力

血液無機物測定 血液生化檢查 化驗及醫學檢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uè qīng zǒng tiě jié hé lì

2 英文參考

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3 概述

鐵是必需元素原子式亞鐵原子Fe2,正鐵原子Fe2原子量爲55.84。正常成人體內鐵總量爲71.63~89.54mmol/L,其中2/3左右有生理活性,1/3爲貯存鐵;運鐵蛋白與鐵結合的總量稱爲總鐵結合量。

4 血清總鐵結合力醫學檢查

4.1 檢查名稱

血清總鐵結合力

4.2 分類

血液生化檢查 > 血液無機物測定

4.3 取材

血液

4.4 血清總鐵結合力的測定原理

血清(漿)加入過量的鐵,使其與未飽和的運鐵蛋白結合。再加入碳酸鎂吸附多餘的鐵,然後用測血清鐵方法測定鐵的含量,此量稱爲總鐵結合力(TIBC)。

4.5 試劑

(1)鐵標準應用液(17.91μmol/L):取血清鐵吡啶法中鐵標準貯存液

(1.79mmol/L)10ml,於100ml容量瓶中加去離子水至刻度。

(2)碳酸鎂粉劑(AR):每新用一牌號前需測定其吸附能力方法以標準液代替血液,測其是否將鐵能全部吸附

(3)其餘試劑同血清鐵吡啶法。

4.6 操作方法

血清(漿)1ml,加入鐵標準應用液1ml,混勻,放置5min後加入碳酸鎂粉劑200mg混勻,置室溫30min,每10分鐘用力混合一次。以2500轉/分,離心10min,吸取上清液1ml按表1操作。

混勻,於沸水浴中5min,冷卻至室溫,離心沉澱,取上清液(若不清晰加氯仿1ml去脂),用530nm或綠色濾光板比色,以空白管調吸光度至0點,讀取各管吸光度。

4.7 正常值

(1)血清TIBC:成年48.3~68.0μmol/L。

(2)血清鐵飽和度:男性約爲40%;女性約爲35%。

4.8 化驗結果臨牀意義

(1)血清鐵增高:

紅細胞破壞增多,如溶血性貧血

紅細胞再生成熟障礙性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等。

③鐵的利用率減低,如鉛中毒維生素B6缺乏引起的造血功能減退。

④貯存鐵釋放增加,如急性肝細胞損害、壞死性肝炎等,從受損的肝細胞釋出貯存鐵,釋出鐵蛋白

⑤鐵的吸收率增加,如血色素沉着沉着症、含鐵血黃素沉着症、反覆輸血治療肌肉注射鐵劑引起急性中毒症等。

(2)血清鐵降低:

①機體攝取不足如營養不良、胃腸道病變、消化性潰瘍慢性腹瀉等,引起進量不足和吸收量不足,導致缺鐵性貧血血清鐵可低於8.9μmol/L以下。

②機體失鐵增加如失血,包括了大量和隱性失血,特別是腎炎腎結核陰道出血潰瘍病等,泌尿生殖和胃腸道出血

③體內鐵的需要量增加又未及時補充、如妊娠嬰兒生長期等也有血清鐵減少的傾向。

④體內貯存鐵釋放減少,如急性和慢性感染尿毒症、惡液質等均可引起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鐵釋出減少。

⑤某些藥物治療,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時亦可引起血清鐵減少。

(3)血清總鐵結合力增高:

①慢性缺鐵,如缺鐵性貧血,促使運鐵蛋白的合成增加。

②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急性損害,如肝細胞壞死使得鐵蛋白釋出增加。

(4)血清總鐵結合力降低:

①運鐵蛋白的丟失如腎病尿毒症等。

②運鐵蛋白的合成不足如遺傳性運鐵蛋白缺乏症。

鐵蛋白缺少見於肝硬化血色素沉着沉着症等。

臨牀上把血清鐵、TIBC、鐵飽和度結合起來觀察治療疾病,臨牀意義更大,主要疾病列表2。

4.9 附註

(1)碳酸鎂吸附能力鑑定:即取89.54μmol/L鐵標準液1ml,用100mg碳酸鎂能完全吸附爲合格。

(2)碳酸鎂的用量應隨鐵標準液用量增減而變化。

(3)其餘見血清鐵測定。

4.10 相關疾病

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腹瀉缺鐵性貧血腎結核肝硬化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