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悸

問診 中醫診斷學 中醫症狀名 問胸脅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īn xià jì

2 英文參考

palpitation or epigastric throb[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epigastric throb[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心下悸症狀[1]

4 自覺近膻中處悸動不適·心下悸

心下悸感覺劍突下胃脘部跳動不安的表現[2]。自覺近膻中處悸動不適[2]。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溯源集》卷一:“所謂心下悸也,蓋心之下,胃脘之上,鳩尾之間,氣海之中,《黃帝內經靈樞》謂膻中爲氣之海也。”多因陽氣虛,水飲內停上凌於心所致[2]。治宜溫陽利水,用真武湯桂枝甘草湯茯苓甘草湯等方[2]

5 心悸·心下悸

心下悸亦指心悸[2]。《張氏醫通》卷六:“悸即怔忡之謂。心下惕惕然跳,築築然動,怔怔忡忡,本無所驚,自心動而不寧,即所謂悸也。……心下悸氣虛血虛、屬飲屬火之殊。”

心悸爲病證名[3]。出《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俗稱心跳,簡稱悸[3]。指感覺心臟跳動不安,常伴有心慌的表現[3]

因驚恐而發、時發時止者,稱驚悸,病程較短而病情較輕[4];不因驚而發、心中動搖不寧而無休止者,稱怔忡,病情較重而病程較長,爲心悸之重症[4][4]驚悸日久不愈,可發展爲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爲主要症狀,治療方法相似[4]

心悸主要由陽氣不足,陰血虧損,心失所養,或痰飲內停,瘀血阻滯,心脈不暢所致[4]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7.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6.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6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