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溯源集
《伤寒溯源集》为伤寒著作。原名《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10卷,22篇。清·钱潢撰于1707年。钱氏鉴于世传的《伤寒论》刊本、注本的条文,前后舛错,六经混乱。由于作者以勤奋认真的治学态度,“直溯源流,深穷根柢,推求《灵》、《素》,辨论阴阳,援古证今,分经辨证”(见自序),故在注本中有一定的影响。
-
阳明蓄血
概述:阳明蓄血:1.伤寒阳明热邪与宿瘀相搏结而成的蓄血证;症状及治疗:《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指久患牙齿蛀蚀作痛者。病因病机:嗜酒者多患之。治疗:治宜桃仁承气汤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服之(见《张氏医通·齿》)。
-
中恶霍乱
《圣济总录·霍乱门》:“中恶霍乱者,客邪内干,正气暴乱,使胃中食物不化,气道否结,不得宣通,令人心腹卒痛,吐利烦闷,甚则精神冒昧,靡所知识。”治用十香丸、丹砂丸、桃枝汤等。俗称触恶。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
-
支节烦疼
支节烦疼为症状名。亦作肢节烦痛。指四肢关节烦热疼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伤寒论辑义》卷三:“支节者,四肢百节也。《伤寒溯源集》卷七:“发热恶寒,支节烦疼,又为在表之邪,是邪气半在表半在里也。”可予柴胡桂枝汤和解。
-
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为病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治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
太阳少阳合病
病因病机:《伤寒溯源集·合病证治第十五》:“太少两阳经之证,并见而为合病。太阳虽在表,而少阳逼处于里,已为半表半里,以两经之热邪内攻,令胃中之水谷下奔,故自下利。”《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与少阳合病,谓太阳发热恶寒与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并见也。若表邪盛,肢节烦疼,则宜与柴胡桂枝汤两解其表矣;
-
太阳少阳并病
症状:《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与少阳并病,故见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之证。既不可汗,则两经郁经之邪无可解之法,故当刺大椎第一间及肺俞、肝俞。”亦可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散表邪。
-
太阳经证
《伤寒溯源集·太阳经纲领》:“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夹督脉而行。风寒客之,故头项强痛也,风寒在表则恶寒。”《医学心悟·太阳经证》:“太阳经病,头痛,发热,项脊强,身体痛,鼻鸣,干呕,恶风,自汗,脉浮缓者,名曰中风。
-
太阳经病
《伤寒溯源集·太阳经纲领》:“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夹督脉而行。风寒客之,故头项强痛也,风寒在表则恶寒。”《医学心悟·太阳经证》:“太阳经病,头痛,发热,项脊强,身体痛,鼻鸣,干呕,恶风,自汗,脉浮缓者,名曰中风。
-
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为病证名,即太阳腑病。见《伤寒医诀串解》卷一。《注解伤寒论》卷三:“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太阳证,其人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证,宜五苓散。亦有以蓄血为瘀血蓄于下焦,不在膀胱,为伤寒兼证。《医学心悟》卷二:“伤寒兼症者,非传经六经之正病,…
-
太阳腑病
太阳腑病为病证名,亦称太阳腑证。《注解伤寒论》卷三:“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太阳证,其人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证,宜五苓散。亦有以蓄血为瘀血蓄于下焦,不在膀胱,为伤寒兼证。《医学心悟》卷二:“伤寒兼症者,非传经六经之正病,…
-
手足逆冷
又称四肢逆冷、手足厥冷。《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又称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等。热证多因热邪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伴有胸腹烦热,口渴等症,治宜宣透郁热,方用四逆散、白虎汤、承气汤等。
-
手足厥逆
见《难经·十七难》。又称“厥逆”、“四肢逆冷”、“手足逆冷”、“手足厥冷”、“四逆”。《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手足厥逆有寒热之分:寒证由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常伴有怕冷,下利清谷,脉沉微等,治宜回阳救逆、祛寒,方用四逆汤、大乌头煎等方;
-
手足厥冷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又称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等。热证多因热邪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伴有胸腹烦热,口渴等症,治宜宣透郁热,方用四逆散、白虎汤、承气汤等。
-
钱潢
钱潢清代医家。虞山(今江苏常熟)人。中年时曾患伤寒,痛痹几殒,得治而愈。精研《内经》、《伤寒论》,认为仲景之方,无能愈越其矩度者,而王叔和之编次,成无己之注释,皆附己意而有失仲景原意。主张仲景之学当上溯《素问》、《灵枢》,故撰《重编张仲景伤寒证治发明溯源集》(简称《伤寒溯源集》)十卷(1707年)。
-
吊脚痧
吊脚痧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症见突然上吐下泻,躁乱烦闷,甚则转筋,手足厥逆等。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
-
太阳表虚证
太阳表虚证为病证名,太阳经证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伤寒溯源集·中风正治》:“中风,风伤卫也。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
-
触恶
《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医学入门》卷二:“三焦水谷道路,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中焦,上吐下利。
-
心动悸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由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郁血瘀等原因所致。治宜温阳益气,用小建中汤、真武汤等方。因气滞血瘀而心悸者,兼见短气喘息,胸闷,胸膺疼痛,舌色紫黯,脉结代。治宜活血理气,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等方。指心悸之重症,又名心忪、忪悸。
-
叉手自冒心
叉手自冒心为症状名,指两手交叉覆按心胸。《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溯源集》注:“发汗过多,则阳气散亡,气海空虚,所以叉手自冒覆其心胸,而心下觉惕惕然悸动也。此以误汗亡阳,心胸真气空虚而悸动,故欲得按也。”
-
心下悸
《伤寒溯源集》卷一:“所谓心下悸也,盖心之下,胃脘之上,鸠尾之间,气海之中,《黄帝内经灵枢》谓膻中为气之海也。”治宜温阳利水,用真武汤、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汤等方。指感觉心脏跳动不安,常伴有心慌的表现。心悸主要由阳气不足,阴血亏损,心失所养,或痰饮内停,瘀血阻滞,心脉不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