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細菌性食物中毒(bacterial food poisoning)是由於進食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1]。其中進食被細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亦稱感染性食物中毒,病原體有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嗜鹽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進食被細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稱毒素性食物中毒,由進食含有葡萄球菌、產氣莢膜桿菌及肉毒桿菌等細菌毒素的食物所致。
細菌性食物中毒常常潛伏期短,起病很急,容易集體發病,發病者多有共同進餐史;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污染的菌種比較多,常見如沙門菌、副溶血弧菌、葡萄球菌、蠟樣芽孢桿菌、變形桿菌等[1];肉毒桿菌所致食物中毒具有獨特臨牀表現[1],不包括在本條內容內。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特徵爲:①在集體用膳單位常呈爆發起病,發病者與食入同一污染食物有明顯關係;②潛伏期短,突然發病,臨牀表現以急性胃腸炎爲主,肉毒中毒則以眼肌、嚥肌癱瘓爲主;③病程較短,多數在2~3日內自愈;④多發生於夏秋季;根據臨牀表現的不同,分爲胃腸型食物中毒和神經型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臨牀上分爲胃腸型與神經型。臨牀主要表現有噁心、嘔吐,腹痛、排水樣便,可帶少量粘液,重者可休克。本病全國均有流行,集體發病,及時治療療效佳。病死者多爲病情重,伴有脫水、休克而未及時入院治療者。因此及時診斷治療是關鍵。
5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診斷
5.1 流行病學史
多在夏秋季節,有進食不潔飲食史,同餐者有類似發病,潛伏期大多在數小時之內[1]。
發病前24小時內曾進食可疑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同食者於短期內同時或先後發病,於1~2天內達高峯,多在夏秋季發生。
5.2 典型臨牀表現
急性起病,以胃腸道症狀爲主,部分患者有發熱表現,由於污染細菌不同,臨牀表現有所差異;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爲主,劇烈腹瀉可導致嚴重脫水、肌肉痙攣等,一般不發熱;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多因進食海產品而致,腹部陣發性絞痛、典型大便爲洗肉水樣、可有發熱;沙門菌食物中毒多在進食皮蛋後發生,除腹痛腹瀉外,發熱較爲明顯。[1]
5.3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大多白細胞輕中度增加;水樣大便爲主,顯微鏡檢查可能有少量紅白細胞[1]。
取可疑食物及吐泄物培養,生長同一種病原菌,如:沙門氏菌、副溶血弧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產氣莢膜桿菌、臘樣桿菌等,或獲得葡萄球菌腸毒素。
7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療
7.1 對症治療
嘔吐腹瀉明顯、脫水嚴重者,可靜脈或口服補液,可選用口服補液鹽(使用方法同霍亂補液)、靜脈滴注生理鹽水、葡萄糖氯化鈉等,注意糾正電解質與酸鹼平衡紊亂[1]。
7.2 抗菌治療
輕症患者一般不用抗菌藥物,腹瀉嚴重、大便爲黏液血便者,可選擇複方磺胺甲噁唑或磺胺嘧啶1g,每日2次;或諾氟沙星0.2g,每日2次,或左氧氟沙星0.4g,每日1次,療程3~5天[1]。
7.3 療效評價
治癒:症狀消失,血象正常,糞便常規檢查或隔日培養1次,連續兩次陰性。
好轉:症狀體徵減輕。
8 參考資料
-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