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食物中毒

疾病 傳染病 感染性疾病 丙類傳染病 消化系統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ì jūn xìng shí wù zhòng dú

2 英文參考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

3 概述

細菌性食物中毒(bacterial food poisoning)是由於進食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1]。其中進食被細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亦稱感染食物中毒病原體有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嗜鹽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進食被細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稱毒素食物中毒,由進食含有葡萄球菌、產氣莢膜桿菌及肉毒桿菌細菌毒素的食物所致。

細菌性食物中毒常常潛伏期短,起病很急,容易集體發病,發病者多有共同進餐史;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污染菌種比較多,常見如沙門菌、副溶血弧菌、葡萄球菌蠟樣芽孢桿菌變形桿菌[1];肉毒桿菌所致食物中毒具有獨特臨牀表現[1],不包括在本條內容內。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特徵爲:①在集體用膳單位常呈爆發起病,發病者與食入同一污染食物有明顯關係;②潛伏期短,突然發病,臨牀表現以急性胃腸炎爲主,肉毒中毒則以眼肌、嚥肌癱瘓爲主;③病程較短,多數在2~3日內自愈;④多發生於夏秋季;根據臨牀表現的不同,分爲胃腸型食物中毒神經型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臨牀上分爲胃腸型與神經型。臨牀主要表現有噁心嘔吐腹痛、排水樣便,可帶少量粘液,重者可休克。本病全國均有流行,集體發病,及時治療療效佳。病死者多爲病情重,伴有脫水休克而未及時入院治療者。因此及時診斷治療是關鍵。

細菌性食物中毒多爲集體發病,爲我國法定丙類傳染病需要報告疫情,並尋找污染源,進行處理[1]

4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臨牀表現

起病急,腹痛嘔吐腹瀉,便次每日數次至20-30次不等,多呈水樣便、血水便(副溶血弧菌),可帶少量粘液。

部分畏寒發熱乏力

重者脫水酸中毒休克

5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診斷

5.1 流行病學

多在夏秋季節,有進食不潔飲食史,同餐者有類似發病,潛伏期大多在數小時之內[1]

發病前24小時內曾進食可疑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同食者於短期內同時或先後發病,於1~2天內達高峯,多在夏秋季發生

5.2 典型臨牀表現

急性起病,以胃腸道症狀爲主,部分患者發熱表現,由於污染細菌不同,臨牀表現有所差異;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爲主,劇烈腹瀉可導致嚴重脫水肌肉痙攣等,一般不發熱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多因進食海產品而致,腹部陣發性絞痛、典型大便爲洗肉水樣、可有發熱;沙門菌食物中毒多在進食皮蛋後發生,除腹痛腹瀉外,發熱較爲明顯。[1]

5.3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大多白細胞輕中度增加;水樣大便爲主,顯微鏡檢查可能有少量紅白細胞[1]

可疑食物及吐泄物培養,生長同一種病原菌,如:沙門氏菌、副溶血弧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產氣莢膜桿菌、臘樣桿菌等,或獲得葡萄球菌毒素

急性期及恢復期雙份血清標本凝集反應效價遞增4倍以上,或單次恢復期血清效價高於1:80~1:60。

6 鑑別診斷

細菌性食物中毒需要注意與其他腹瀉相鑑別,包括細菌性痢疾霍亂[1]

7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療

細菌性食物中毒對症治療爲主,一般不用抗菌藥物[1]

7.1 對症治療

嘔吐腹瀉明顯、脫水嚴重者,可靜脈或口服補液,可選用口服補液鹽(使用方法霍亂補液)、靜脈滴注生理鹽水葡萄糖氯化鈉等,注意糾正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1]

7.2 抗菌治療

輕症患者一般不用抗菌藥物腹瀉嚴重、大便爲黏液血便者,可選擇複方磺胺甲噁唑磺胺嘧啶1g,每日2次;或諾氟沙星0.2g,每日2次,或左氧氟沙星0.4g,每日1次,療程3~5天[1]

7.3 療效評價

治癒症狀消失,血象正常,糞便常規檢查或隔日培養1次,連續兩次陰性

好轉:症狀體徵減輕。

未愈:症狀體徵無改善,大便細菌培養陽性

8 參考資料

  1.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7.

細菌性食物中毒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細菌性食物中毒相關藥物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