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菌性食物中毒
概述:细菌性食物中毒(bacterialfoodpoisoning)是由于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3日内自愈;部分畏寒、发热、乏力。对症治疗:呕吐腹泻明显、脱水严重者,可静脉或口服补液,可选用口服补液盐(使用方法同霍乱补液)、静脉滴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氯化钠等,注意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
食物中毒
据我国近五年食物中毒统计资料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总数的50%左右,而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肉类及熟肉制品居首位,其次有变质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鱼、奶、剩饭等。变质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传染源,不洁手、餐具和带菌苍蝇是主要传播途径。肉毒中毒者可及早给于肉毒抗毒血清。
-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概述:变形杆菌(proteusbacillus)属条件致病菌,引起食物中毒是由于摄入大量变形杆菌污染的食物所致。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治疗:胃肠炎型患者的治疗:①对症治疗:该病大多为自限性,不经治疗,一两天内能自行恢复。相关药品:氧、尿素、组胺、诺氟沙星、氯霉素、氯苯那敏、地塞米松相关检查:丙氨酸、组氨酸
-
有毒贝类
常见毒螺有:节棘骨螺、蛎敌荔枝螺(辣螺)、红带织纹螺(乌螺、割香螺)、泥东风螺、泥螺(青螺、梅螺)、地纹芋螺和织绵芋螺。有毒贝类毒素主要储存在肝脏和胰腺,目前检测出的毒素种类可达十余种,如毒蛤的消化腺和肝脏的毒素为3,4,6-三烷基四氢嘌呤,海兔毒为芳香异环溴化物,其毒性多以神经麻痹为主。
-
热泄
概述:热泄为病证名。又称火泻、火泄。《古今医鉴·泄泻》:“热泄,所下黏垢,小便赤涩,脉数烦渴。”《丹溪心法,泄泻》:“热泻,粪色赤黄,肛门焦痛,粪出谷道犹如汤烧,烦渴,小便不利。”热泄的辨证治疗:热泄治宜清热泻火,可用黄芩汤、柴葛芩连汤、加味四苓散、香连丸等方。气虚有热者,可用卫生汤。
-
外感风泻
概述:外感风泻为病证名。又称风泄。是指由风邪引起,兼有外感表证,以大便溏泻或泻下清水,头胀,自汗,恶风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医学入门》卷四:“春古苍防汤、苍芍汤,夏二香散,秋神术散,冬不换金正气散,微汗之;带血虚者胃风汤。”可用柴胡防风汤调五苓散,干葛防风汤调下六一散,防葛汤调胃苓散等方。
-
肠道传染病
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细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以及蛔虫病、蛲虫(原虫、蠕虫),原始寄生部位在肠道及附属腺。其预防重在注重环境卫生(水源、粪便)、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同时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等。
-
外感中热泻
概述:外感中热泻为病证名。是指内有积热,外中热邪所致的泄泻。又称热泄、火泻、火泄。热泻的症状:热泻症见肠鸣腹痛,痛泻阵作,泻下多黄色稠黏,或注泻如水,或米谷不化,肛门灼痛,后重不爽,口渴喜冷,小便赤涩,脉数。热泻的治疗:热泻治宜清热泻火,可用黄芩汤、柴葛芩连汤、加味四苓散、香连丸等方。
-
热泻
又称热泄、火泻、火泄。症见肠鸣腹痛,痛泻阵作,泻下多黄色稠黏,或注泻如水,或米谷不化,肛门灼痛,后重不爽,口渴喜冷,小便赤涩,脉数。《丹溪心法,泄泻》:“热泻,粪色赤黄,肛门焦痛,粪出谷道犹如汤烧,烦渴,小便不利。”治宜清热泻火,可用黄芩汤、柴葛芩连汤、加味四苓散、香连丸等方。
-
热痢
病因病机及症状:《时病论》卷三:“热痢者,起于夏秋之交,热郁湿蒸,人感其气,内干脾胃,…《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
-
风泻
概述:风泻(winddiarrhea)为病证名。是指由风邪引起,兼有外感表证,以大便溏泻或泻下清水,头胀,自汗,恶风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医学入门》卷四:“春古苍防汤、苍芍汤,夏二香散,秋神术散,冬不换金正气散,微汗之;带血虚者胃风汤。”可用柴胡防风汤调五苓散,干葛防风汤调下六一散,防葛汤调胃苓散等方。
-
风泄
注解:风泄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风泄,恶风自汗,或带清血。《医学入门》卷四:“风泻,…春古苍防汤、苍芍汤,夏二香散,秋神术散,冬不换金正气散,微汗之;带血虚者胃风汤。”外感风泻指风邪入于肠胃而致的泄泻。可用柴胡防风汤调五苓散,干葛防风汤调下六一散,防葛汤调胃苓散等方。
-
传染病科门诊诊疗工作常规
并将必要的检验标本如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及细菌涂片,白喉患者的阳性分泌物涂片等带去。门诊对各种传染病的处理(1)消化道传染病:①霍乱、副霍乱、伤寒、副伤寒、菌痢、肉毒中毒、病毒性肝炎、较重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肝脓肿、灰髓炎、布鲁菌病等患者,都应设法入院治疗。
-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概述: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是由进食含有蜡样芽孢杆菌所产生的肠毒素所致。发病率的高低与饮食卫生习惯和温度有关,主要在夏季发病。如污染菌量小,则不足以致病。如摄入细菌毒素为主者,潜伏期较短,1~14h出现呕吐、腹痛、腹泻者,均应疑及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确诊有赖从可疑食物及患者粪便中培养出蜡样芽孢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