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diarrhe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病證名·泄瀉的簡稱
泄爲泄瀉的簡稱[1]。《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胃脈實則脹,虛則泄。”《難經·五十七難》:“泄凡有五,其名不同。”亦有指泄爲大便稀薄,與瀉不同者[1]。《奇效良方·泄瀉門》:“泄者,泄漏之義,時時溏泄,或作或愈。”
泄瀉(diarrhea[2][3])爲病名[3]。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3],又稱下利(漢唐時期)[4]。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4]。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爲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爲瀉[4]。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爲多見[4]。
鍼灸對泄瀉的療效一般來說,急性易治,慢性較難,但都有較好的療效[5]。若泄瀉頻繁有嚴重脫水現象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當採取綜合療法[5]。
現代醫學所稱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6]。
詳見泄瀉條。
4 病證名·筋脈緩弱之症
泄爲病證名,指筋脈緩弱之症[6]。《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筋緩是指筋脈弛緩,不能隨意運動[7]。多因肝腎虛虧,或肝臟受風,或血熱所致[7]。《難經·十二難》:“腎肝內絕,絕則骨痿筋緩。”《證治要訣·諸中門》:“蓋肝主筋屬木,風易入之,各從其類,肝受風則筋緩不榮。”《雜病源流犀燭·筋骨皮肉毛髮病源流》:“筋緩之原血熱,無足疑者……筋緩宜五加皮散。”本症可見於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及腦炎後遺症、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多發性肌炎等疾患[7]。
8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1-155.
- ^ [5]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4-67.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0.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