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筋缓
筋脉弛缓,不能随意运动。出《难经·十二难》。多由肾肝内绝(亏虚)或肝经受风、血热等因素所致。《杂病源流犀烛》:“筋缓之原血热,…宜五加皮散。”此证每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症。
-
泄
病证名·泄泻的简称:泄为泄泻的简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筋缓之原血热,无足疑者…本症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及脑炎后遗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等疾患。《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郁泄之。”
-
血虚痿
《丹溪心法·痿》:“血虚,四物汤加黄柏、苍术煎送补阴丸。”又阳明经脉虚,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与劳累过度,居处潮湿,也可导致本病。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单仙遗粮丸
处方:仙遗粮1两。制法:上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杨梅疮。鼻崩眉落,筋缓骨拳者。用法用量:每服50丸,川椒煎汤送下。摘录:《医学入门》卷八
-
肩不举
肩不举证名。因风湿外袭或外伤、伤损所致。《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以肩髃上颈。”《类证治裁》卷六:“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宜调补络脉。”治以祛风化湿,和血活络,用生芪、白术、当归、防风根、姜黄、桑枝、甘杞子、橘络。并可结合针灸、推拿治疗。参见肩痛条。
-
大麻子汤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大麻子汤:处方:大麻子仁(微炒)1两,升麻1两,射干1两,菖蒲1两,甘草(炙)1两,麻黄(去根节)1两,大黄(锉碎,醋炒)1两。功能主治:脚气瘴气,乍寒乍热,状似疟疾,脚肿气上攻,心闷咳嗽,筋缓痹;制备方法:上药先以童便1盏,研麻子取汁,与槟榔末、生姜汁银器盛,重汤上微煎。
-
牛膝饮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圣济总录》卷八:组成:牛膝(酒浸,切,焙)1两,干姜(炮)1两,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草乌头(生用)1两,赤小豆1两,黑豆(炒)1两,地龙(炒)1两,樟柳根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防风(去叉)半两,山慈姑1两半。主治:风冷伤中,两足俱软,筋缓不能收摄,或两手不能举,浮肿者。
-
补血荣筋丸
《杏苑生春》卷七:补血荣筋丸:处方:肉苁蓉牛膝天麻木瓜鹿茸熟地黄菟丝子五味子各等分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熟地补阴滋肾以生肝血,鹿茸暖肾补阳以振生气,菟丝子补肾荣木,苁蓉润燥温肝,淮膝补肝肾壮筋骨,天麻散风湿发肝阳,五味故津液以养肝,木瓜舒筋络以醒脾也。
-
解悬汤
《辨证录)卷十三:解悬汤:处方:人参60克当归120克川芎60克荆芥9克益母草90克麦冬30克炮姜3克功能主治:治乳悬。主产后去血过多,气热血虚,肝筋缓弛,或乳少过服通乳之药,血不足于经脉而气虚,因儿之吮以下垂,则筋从所引而弛,致患乳悬证,两乳细小,下垂过腹,痛不可忍。荆芥去血中风湿;益母草补肝和胃,燥湿行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