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性無助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í dé xìng wú zhù

2 英文參考

learned helplessness

習得性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耐何的行爲心理狀態

3 習得性無助的研究

1948 年有兩位研究者, 一位名叫毛瑞爾 (Mowrer), 另一位叫維克 (Viek),他們用大白鼠做了一項實驗, 先是把動物放在一個箱子裏, 箱子的底部是用金屬條做成的, 這些金屬條可以通電,對動物施加電擊然後讓動物喫東西, 動物喫食開始以後 10 秒鐘, 對動物進行電擊, 可想而動物的喫食行爲會受到抑制, 當然喫食行爲就會減少。 實驗動物又分爲兩組, 其中一組大白鼠可以對電擊進行控制, 也就是說當它們受到電擊後可以跳出來不再受到電擊; 另外一組動物當受到地擊後無論怎樣跳,也不能免遭電擊。 實驗結果發現, 雖然兩組大白鼠所受到的電擊次數是相同的, 但是能對電擊進行控制的那一組大白鼠, 比另一組對電擊不能進行控制大白鼠來到, 喫食的次數要多些。 實驗這們推測說, 動物處在蒙受無法預料的電擊的情況下,喫食的次數所以減少, 是因爲它們產生了無助感 (sense of helplessness)。

另一個實驗是這樣做的, 把一隻大箱子分成兩個小 "房間", 中間有門相通, 門有個較高的門坎算作障礙物, 箱子的底部也安裝有電擊動物的金屬條, 當動物在一個小 "房間" 裏受到電擊後, 便可跳過障礙到另一個 "房間" 裏去, 這種實驗裝置叫做穿梭箱 (shuttle box)。 實驗動物也分爲兩組, 一組動物在穿梭箱裏受到電擊後, 可以越過障礙逃到另一個 "房間" 裏去, 另一組動物戴上 "枷鎖" , 當受到電擊後, 無論怎樣掙扎, 也逃不出那個 "房間", 因此無法免受電擊。 當實驗進行一個階段以後, 原來受到電擊可以進行逃避的那一組動物, 如果放在穿梭箱裏作實驗, 當它們受到電擊後, 便迅速跳過障礙物, 逃到對面那個安全的小房間裏去。而原來受到電擊後雖然努力掙扎, 卻無法逃脫落擊的那一組動物, 當在穿梭箱裏受到電擊後, 聽之任之, 雖然忍受着痛苦, 卻不作任何逃避的努力。 實驗者們認爲, 動物之所以 "聽天由命", 這是因爲經驗告訴它們, 它們的一切努力不但不能使電擊停止, 而且絲毫不能使之減弱, 動物產生了恐懼和無助感 (sense ofhelplessness), 以後動物就再也不會進行逃避反應了, 即使把它們在可進行逃避的障礙物上託來託去, 教給它們進行逃避, 也無濟於事, 以後再把它們放在新的環境中, 即使受到電擊也不進行逃避。 這種結果是動物在學習中獲得的, 在學習中動物 "瞭解到", 不管如何努力都不能減輕它們的痛苦, 因此再遇有類似情景, 就不再企圖掙扎, 而是聽其自然了。實驗還表明, 如果用英國的一種小獵兔犬進行這種實驗, 這種動物更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而用雜種犬進行實驗則不容易形成。 另外,當形成了習得性無助之後,如果仍然在原來的條件下進行實驗, 這時給動物提供能控制電擊的裝置, 比如說按壓一塊板之後, 就可以使電擊停止, 經過一番訓練之後, 動物還可以學會穿越障逃到對側安全的小 "房間" 裏去。 不過這要經過艱苦的訓練, 也就是說要經過更常時間的學習, 實驗者們認爲, 這是因爲動物在獲得 "習得性無助之後, 比起正常動物來, 它們產生 "動機" 的機會便少起來, 換句話說, 它們很少主動地發起一個動作、或 "念頭"。

1975 年塞裏格曼 (Seligman) 用人當被試, 結果使人也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實驗是在大學生身上進行的, 他們把學生分爲三組: 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音, 這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音, 不過他們通過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 第三組是對照, 不給被試聽噪音。 當被試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實驗之後, 即令被試進行另外一種實驗: 實驗裝置是一隻 "手指穿梭箱", 當被試把手指方在穿梭箱的一側時, 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音, 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音。 實驗結果表, 在原來的實驗中, 能通過努力使噪音停止的被試,以及未聽噪音的對照組被試, 他們在 "穿梭箱" 的實驗中, 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 使噪音停止, 而第二組被試, 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樣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被試, 他們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處, 聽任刺耳的噪音響下去, 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 爲了證明 "習得性無助" 對以後的學習有消極影響, 塞裏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項實驗: 他要求學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 比如 ISOEN,DERRO, 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 學生要想完成這一任務, 必須掌握34251 這種排列的規律。 實驗結果表, 原來實驗中產生了無助感的被試, 很難完成這一任務。上述實驗說明, 當一個人產生了無助感以後, 影,它既可以使操作活動減退, 又可以使智力活動減弱, 對他的整個生活都會罩上一層灰暗的陰。

4 習得性無助研究的意義

習得性無助的研究, 對學校和家庭教育是有一定參考意義的。 在對學生和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 應當以正面教育爲主, 多鼓勵少懲罰, 萬不得已必須懲罰時,切忌懲罰到產生 "習得性無助" 的程度。 一個人若是產生了 "無助感", 這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就會缺乏動力, 缺乏主動發起某種活動的首創精神, 對困難、對逆境表現爲逆來順受, 缺乏改變現狀的勇氣和信心, 這個問題應當引起教師和家長的特別注意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