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惩罚
在学习实验中,当动物反应错误时,不但不予奖励,反而给以惩罚。用老鼠进行学习实验时,多用台子上通电的格子产生电击作为惩罚。
-
阴性强化法
负强化法也称阴性强化法,指当儿童某一不良行为发生后,即施予一种厌恶或惩罚性的刺激,使儿童在类似情境下不良行为发生频率降低,甚至消除的方法。负强化是通过逃避或回避厌恶刺激来实现不良行为矫正的。那么,就可以在明明的指甲到了一定的长度时,在他的指甲上涂上辣椒水---这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刺激。
-
负强化法
负强化法也称阴性强化法,指当儿童某一不良行为发生后,即施予一种厌恶或惩罚性的刺激,使儿童在类似情境下不良行为发生频率降低,甚至消除的方法。负强化是通过逃避或回避厌恶刺激来实现不良行为矫正的。那么,就可以在明明的指甲到了一定的长度时,在他的指甲上涂上辣椒水---这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刺激。
-
反顺从
个人由于群体压力而改变自己行为或信念的现象。社会心理学采用实验方法研究顺从现象,有影响的人物是S.E.阿施,他从50年代初开始作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一个著名的实验是:让被试同其他几人(这几人实际是实验者的助手,但被试不知道)一起判断线段的长度(见图线段选择实验),选出左边3个线段中哪一个长度最接近线段X。
-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耐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实验动物又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大白鼠可以对电击进行控制,也就是说当它们受到电击后可以跳出来不再受到电击;1975年塞里格曼(Seligman)用人当被试,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
顺从
个人由于群体压力而改变自己行为或信念的现象。社会心理学采用实验方法研究顺从现象,有影响的人物是S.E.阿施,他从50年代初开始作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一个著名的实验是:让被试同其他几人(这几人实际是实验者的助手,但被试不知道)一起判断线段的长度(见图线段选择实验),选出左边3个线段中哪一个长度最接近线段X。
-
内部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内部化常被用作认同的同义词,被用来解释他的人格发展臆说和所谓人格的3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表示把他人的各种特性结合到自己的人格中去的过程,行为主义论者虽然也接受内部化的假说,但认为它也不过是个体的一种学习过程。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
-
正惩罚
正惩罚是指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应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如批评、罚款等。这种惩罚必须注意,惩罚的是什么,意义要明确,时间要适当。如随地吐痰,当即罚款即是正惩罚的一例。
-
犯罪人格
犯罪人格指导致一个人反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人格特征的有机结合,即形成了犯罪的个性心理结构,亦称犯罪个性或犯罪性格。缺乏罪责感和自我否定的情感。在进行犯罪活动中,很少有动机斗争,犯罪目标明确,行动果断,缺少恐惧与犹豫,具有坚持犯罪目的畸形意志力。
-
失个性化
失个性化又叫去个性化或去个体化,是集群行为研究中的一个术语。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不考虑别人怎么想,不惧怕惩罚,失去自我控制,行动放肆,失去个人特点,淹没于群众之中,去个性化常包括摆脱正常社会约束和从事极端否定的行为。二是责任扩散。金巴尔多认为,一旦失个性化开始并聚集力量,就难以逆转或是停止。
-
欲扬先抑定律
心理学家发现,在对别人进行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时,并不是一味地实行肯定和奖励最能够给人好感,也不是一味地施行否定和惩罚最能给人恶感;事实是,先否定后肯定,能给人最大的好感,先肯定后否定则给人感觉最不好。这种先否定后肯定,先抑后扬给人最好感觉的心理规律称为“欲扬先抑定律”。
-
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核心。父母施行奖励的职权,则变作了"超我"中的"自我理想",自我理想确立道德行为的准则,良心负责对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施行惩罚。他还认为,人格的动力学说就在于"伊底""自我""超我"三者的固定交互作用,亦即"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只允许来自"伊底"的性和挑畔的冲动得到有限的表现。
-
强化物
斯金纳认为,任何一个刺激物,如果它能增强一个反应的概率,就是强化物。能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物可分为阳性强化物和阴性强化物。人与动物的操作行为比较复杂,某些行为经一次强化便可产生相当的强度,以致终生不发生消退;研究表明,强化作用最大的是CS先于US0.5秒的同时性条件作用。
-
阴性强化物
阴性强化物指被排除能使某一操作性反应发生的概率加强的刺激物。斯金纳认为,任何一个刺激物,如果它能增强一个反应的概率,就是强化物。能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物可分为阳性强化物和阴性强化物。强化作用的效果都是增进反应的概率,因此,惩罚不能算做阴性强化物。
-
犯罪中止心理
犯罪中止是指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客观上能将犯罪行为进行下去,由于主体的犯罪意志动摇,犯罪动机发生改变,自动中止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使犯罪客观上处于未遂状态的行为。因担心犯罪行为败露,受到刑罚惩罚的恐惧心理而产生的自我心理强制;
-
罪犯共性心理
罪犯共性心理是罪犯在狱内改造期间普遍存在的一般心理特征。罪犯被判刑劳改,意味着处于受惩罚、被监管的地位,失去了人身自由,剥夺或停止行使政治权利,基本上处于同社会、家庭隔离状态,不能同家人团聚,只能同管教干部和其他犯人交往,同时接受正反两方面影响。
-
罪犯心理转化机制
罪犯心理转化机制指罪犯消极心理向良性转化的条件和过程。
-
自责
自责(autopunition)指因个人缺点或错误而感内疚,这是正常现象。如反应过分,甚至对一些并不严重的缺点或失误出现罪恶感,对之念念不忘,悔恨,并要求给予惩罚,即为自责。见于各种抑郁症,人格障碍。
-
负惩罚
负惩罚是指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如小孩完成作业之后可以让他看电视剧:"西游记",没有完成则不让他看了。
-
外部强化
外部强化指人的行为后果(如赞赏或惩罚)对人产生的加强效应,包括①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任何事物呈现于有机体反应以后,而能加强其行为发生者;②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某一事物的取消能加强有机体的反应发生者。
-
施虐狂
定义:施虐狂就是从给他人造成的痛苦中获得力求的心理倾向。前者是从配手的羞辱或痛苦之中去体验性兴奋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参与这类活动的人必须受到惩罚,付出代价,然后才许可他或她发生性行为。应该认识到,做了错事的感觉乃是存在于主体的无意识就是生活之中,只上感知起来却存在与异性一方了。
-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由考试引起的焦虑。弗洛伊德认为,这种焦虑常无意识地受到过去经验的强化。这种经验与儿童时期因行为不端而受惩罚有关。
-
家庭感情气氛
家庭感情气氛(homesettingofemotionality)指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感情和态度,是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的综合表现。家庭感情气氛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极大。如果儿童处在和谐、欢乐、紧张而有秩序的家庭,并从他们家庭中获得安全感,将使他们顺利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和解决遇到的其他问题。
-
受虐狂
受虐狂又称受虐欲、受虐色情。在性活动中需要性对象的咬、打、撕、拧和辱骂,要求接受形形色色中的惩罚。有的把自己捆紧,于半缺氧状态中挣扎以激起性兴奋和得到性满足,称性窒息,可以导致死亡。迷信者的苦修、禁欲、自我贬损、自我折磨及至自我牺牲等行为,心理分析学派均认为是受虐欲的变型。
-
受虐欲
受虐狂又称受虐欲、受虐色情。在性活动中需要性对象的咬、打、撕、拧和辱骂,要求接受形形色色中的惩罚。有的把自己捆紧,于半缺氧状态中挣扎以激起性兴奋和得到性满足,称性窒息,可以导致死亡。迷信者的苦修、禁欲、自我贬损、自我折磨及至自我牺牲等行为,心理分析学派均认为是受虐欲的变型。
-
受虐色情
受虐狂又称受虐欲、受虐色情。在性活动中需要性对象的咬、打、撕、拧和辱骂,要求接受形形色色中的惩罚。有的把自己捆紧,于半缺氧状态中挣扎以激起性兴奋和得到性满足,称性窒息,可以导致死亡。迷信者的苦修、禁欲、自我贬损、自我折磨及至自我牺牲等行为,心理分析学派均认为是受虐欲的变型。
-
内疚
内疚是个人自认为做了错事或是实际上做了错事之后所唤起的一种不安、自责或是赎罪的情感。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认为,内疚是一种利他的亲社会情感。每当个体出现内疚的情感体验时,就会出现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为了保持心理平衡,就要采取利他与自我情操升华或自我惩罚的方式。
-
辨别学习
辨别学习指区别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的学习。在对成年人两个刺激时,只需要运用语言进行听和答即可,但对很小的小孩和动物是做不到的。此法曾用于动物感觉的研究(称学习法),但在心理学方面,特别是在美国,这成为围绕“学习”理论的妥当性的争论点之一,并大力研究鼠的辨别学习过程。
-
犯罪预备心理
犯罪预备心理是行为人在着手实施犯罪之前,为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活动的心理。犯罪预备是在一系列的故意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发生的。犯罪预备越充分,犯罪行为的隐蔽性越大,主体的犯罪意志越坚决、犯罪的冲动越强烈,犯罪越容易获得成功,侦查破案的难度越大。
-
犯罪人的挫折攻击
犯罪人的挫折攻击是犯罪人欲求不满的一种反应方式,即犯罪人在欲求不满的状态下而采取的一种反社会的攻击行为。如果主体认为挫折是别人或社会有意制造的,此挫折就会引起攻击行为。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会尽量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而不良个性品质的人则易产生攻击行为。主体预料的惩罚程度愈大,就愈难引起攻击行为。
-
犯罪人的侥幸心理
犯罪人的侥幸心理指犯罪人自认为可以掩盖罪行,逃避罪责的自信心。在动机斗争中,如果侥幸心理占主导地位,就会产生对犯罪目的的追求大于不安、恐惧的压力,自认为可以作案成功而不会受到惩罚,因而强化了犯罪动机。侥幸心理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内驱力、认罪服法的心理障碍之一。
-
三期六段道德发展理论
三期六段道德发展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的的一种儿童道德发展模式。他把儿童的道德判断概括为三种水平,并细分为六个阶段。阶段1是服从与惩罚。阶段2是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第二,习俗水平(7岁起)。阶段3是“好孩子”,阶段4是法律和秩序。第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是社会契约与个人权利,阶段6是普遍原则。
-
自我刺激
自我刺激(self-stimulation)指将电极埋于鼠脑的某部,使鼠自己一按开关便通电流,这时鼠将不断地按开关,进行自我刺激。从这个意义上将能产生自我刺激的部位称为报酬系统,与此相对的将动物会躲避按开关的刺激部位称惩罚系统,在报酬系统中有含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纤维通过,并指出自我刺激与这些纤维间的关系。
-
手淫
手淫就是指抚弄自己的生殖器官以得到性满足。根据Kinsey(1953)的调查,有62%的妇女和92%的男子,在一生中有过手淫的行为,手淫常在婚前或婚后由性行为取代之。父母和社会对手淫的惩罚,会引起青少年的焦虑,产生犯罪感和自我贬值,这种恐惧会干扰到个的和社会的适应,并妨碍以后的婚姻适应。
-
奖惩效应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
-
专制型父母
专制型父母(authoritarianparent)属发展心理学家鲍伦德(D.Baumrind)氏所列四种父母类型之一。本词指以专制或独裁方式管教子女的父母。专制型父母特征是,子女在家庭中的一切活动悉由父母安排决定,子女只能无条件的服从。子女行为如有偏差,父母即迳予惩罚,不必向子女解释理由。
-
纵火狂
纵火狂是一种少见的意志控制障碍。纵火狂的特征:纵火狂的特征是反复出现的、自己无法控制的纵火欲与行动,虽屡遭惩罚,却难于改正。纵火狂纵火的原因:纵火的原因不是由于任何明确的动机,而是为不能自制的冲动所驱使;纵火前感到高度兴奋紧张,之后感到极大满足,常情不自禁地站在火灾现场观看欣赏。
-
偷窃癖
偷窃癖属于意志控制障碍范畴的精神障碍。这种人除强迫性行窃这一单一表现之外,并无其它精神异常,也没有智能缺陷,据此可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或智力发育迟缓的偷窃行为相区别。偷窃癖是一种少见情况,只占偷窃犯罪中的极小部分。一般是从童年或少年期就开始发生,每次行窃后心理上都会感到快感与满足。
-
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这样一来,对榜样行为的强化,通过学习者的观察、体验而可以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动机作用。经常观察到别人的攻击行为受到惩罚的儿童,则不去模仿这种行为,攻击性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