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FOLIUM ONYCHII[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小野雞尾
小野雞尾爲中藥名,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爲《廣西中藥志》記載的小葉金花草之別名[1]。
3.1 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中國蕨科植物野雞尾Onychium japonicum(Thunb.) Kuntze的全草,廣佈長江以南各地,北到河北西部,河南南部和秦嶺南坡[2]。
3.3 性味
苦,寒[2]。
3.4 功能主治
1.治風熱感冒,急性胃腸炎,痢疾,黃疸,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小便不利,煎服:15~30g[2]。
3.5 化學成分
4 《中華本草》·小野雞尾
4.1 出處
本品始載於《植物名實圖考》山草類,稱“海風絲”,雲:“生廣信,一名草蓮。叢生,橫根綠莖。細如小竹。初生葉如青蒿,漸長細如茴香葉。”以上所述及其附圖,其原植物與本種相符。
4.2 拼音名
Xiǎo Yě Jī Wěi
4.3 別名
海風絲、草蓮、鳳尾蕨、線雞尾草、小金花草、光棍藥、黑蕨、火湯蕨、金粉蕨、中華金粉蕨、烏蕨、土黃連、日本烏蕨、水金雞尾、金雞尾、地柏枝、蝦蝦猛、鳳尾蓮、孔雀尾、金花草、串魚草、解毒蕨、人頭髮、烏韭、小葉野雞尾、鳳凰標、小雞尾草、小蕨萁、野雞尾、細葉金雞尾、野黃連、吊金草
4.4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nychium japonicum(Thunb.)O.Kuntze[Trichomanes japonicum Thunb.]
4.5 原形態
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25-60cm。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棕色卵狀披針形鱗片,葉厚革質,近簇生;葉柄禾稈色,基部棕色,長10-35cm;葉片長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0-30cm,寬6-15mm,三至四回羽狀分裂;羽片8-15對,有柄,互生,狹卵形,基部寬楔形,先端長漸尖;第1對羽片最大,長10-15cm,寬約5cm;二回羽片8-12對,近卵形;三回羽片3-4對,互生,橢圓形或倒卵形,羽狀分裂;四回羽片2-3對,互生,倒披針形或披針形;葉脈分叉,營養葉末回裂片有小脈1條,孢子葉裂片具羽狀並有邊脈。孢子囊羣線形,長2-6mm;囊羣蓋長圓形或短線形,膜質,全緣,白色。
4.6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800m的山坡路旁、林下溝邊或灌叢陰處。
資源分佈:廣佈於長江以南各地,北至河北、西至甘肅南部。
4.7 性狀
1.性狀鑑別 根莖細長,略彎曲,直徑2-4mm,黃棕色或棕黑色,兩側着生向上彎的葉柄殘基和細根。葉柄細長略呈方柱形,表面淺棕黃色,具縱溝。葉片捲縮,展開後呈卵狀披針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10-30cm,寬6-15cm,淺黃綠色。或棕褐色,三至四回羽狀分裂,營養葉的小裂片有齒;孢子葉末回裂片短線形,下面邊緣生有孢子囊羣,囊羣蓋膜質,與中脈平行,向內開口。質脆,較易折斷。氣微,味苦。
2.顯微鑑別 根莖橫切面:表皮爲1列圓狀多角形細胞。基本組織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分體中柱呈弧形或三角形,常3個作圓狀環列,內皮層明顯。中柱鞘爲1-2列薄壁細胞。
4.8 化學成份
葉和根莖含山柰酚-3,7-二鼠李糖甙(kaempferitrin)和蕨素(pterisin)M,蕨甙(pteroside)M,菊苣酸(chicoric acid),野雞尾二萜醇(onychiol)C。
4.9 性味歸經
4.10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溼;止血。主風熱感冒;咳嗽;咽痛;泄瀉;痢疾;小便淋痛;溼熱黃疸;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尿血;瘡毒;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燙火傷
4.11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用量加倍。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4.12 注意
4.13 附方
本品葉形似野雞之尾羽,故有“野雞尾”等名。海風絲、人頭髮亦以葉柄細長、葉片細碎命名。解毒蕨、火湯蕨等皆以功能名之。
4.14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