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寒证
虚寒证为证候名。又称阳虚证。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脉虚细无力等症。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
-
肺痿
3.皮毛痿。《金匮要略方论》将肺痿与肺痈、咳嗽上气并列一篇加以讨论,不仅是为了对照鉴别,还提示肺痈实热证,误治失治,或溃脓后正气渐虚,余邪不清,热毒结于上焦,熏灼肺阴,可以转为肺痿的虚热证。如肺痨久嗽,耗伤阴津,虚热内灼,肺痈热毒熏蒸伤阴,消渴津液耗伤,热病邪热伤津。虚寒证,治当温肺益气,而摄涎沫。
-
寒证
即以风寒束表,肺卫气郁,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体疼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里寒证:里寒证指脏腑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或寒邪直中脏腑,或寒邪由表传里,以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润,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伤寒三阴证
伤寒三阴泛证指伤寒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经证候,与三阳经证相对而言。三阴均属虚寒证候。太阴为肠胃虚寒证;少阴为心肾虚证;厥阴为寒热胜复,上热下寒证。
-
小野鸡尾
别名:孔雀尾、小野鸡尾、金花草、凤尾连、解毒蕨来源及产地:中国蕨科植物野鸡尾Onychiumjaponicum(Thunb.)Kuntze的全草,广布长江以南各地,北到河北西部,河南南部和秦岭南坡。叶片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0-30cm,宽6-15mm,三至四回羽状分裂;四回羽片2-3对,互生,倒披针形或披针形;中柱鞘为1-2列薄壁细胞。
-
阳虚证
概述:阳虚证(yangdeficiencysyndrome)为证候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又称“虚寒证”。症状:《景岳全书·传忠录》:“阳虚者,火虚也,为神气不足,为眼黑头眩,或多寒而畏寒。”选用补中益气汤、理中丸、保元汤等方。症见四肢逆冷,下利清谷,恶寒蜷卧,喘息头汗,脉微欲绝等。用四逆汤、参附龙牡汤等方。
-
从阴化寒
从阴化寒为病机。指寒邪直接侵犯三阴经。《景岳全书·伤寒典》:“若初起本无发热头痛等证,原不由阳经所传而径入阴分者,其证或厥冷、或呕吐、或腹痛泻利、或畏寒不渴、或脉来沉弱无力,此皆元阳元气之不足,乃为真正阴证。”临床上以直中少阴为多见,由于肾阳虚衰、阴寒极盛,治宜急救回阳,用四逆汤之类。
-
保元人乳汤
处方黄耆(炙)2钱,人参1钱,川芎8分,木香8分,当归8分,肉桂3分,甘草(炙)5分。功能主治痘疮起胀时,气血俱虚,顶陷色白者。用法用量加酒半杯同水煎,和人乳半杯温服。气血弱甚者,加鹿茸1钱。各家论述此承虚寒证之后,于行浆时更加助气血之药。摘录《医林纂要》卷九
-
药熨疗法
药熨疗法为治法。指将药物(如药袋、药饼、药膏及药酒)加热后置于患者体表特定部位,作热罨或往复运动,促使腠理疏松、经脉调和、气血流畅,治疗寒湿、气血瘀滞、虚寒证候的方法。
-
回浆
回浆为症状名。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痘至九日、十日之间,脓浆满足而色苍蜡者,必发热熏蒸,此回浆之候也,俗名谓之烧浆,又谓之干浆。盖真阳运化,其水自消烁而收靥矣。须大补气血而助之收结,用八珍汤;如当靥不靥,其人壮热,烦渴,脉来洪数,为热毒熏蒸而不靥,宜清凉退热,则痘自收靥。
-
温补
温补治疗学术语,系补法之一。用温性补益药治疗虚寒证的方法。如脾胃虚寒用理中汤;肾气虚寒用右归丸等。
-
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为症状名。指只感觉寒冷,不感觉发热,体温也不升高的表现。可见于表、里寒证。或寒邪袭表,卫气被阻遏所致。根据发病缓急和有关兼症,可分为三类:久病体弱畏寒,脉沉迟无力者,属虚寒证;新病但恶寒不发热,头身疼痛而恶寒,脉浮紧,属表实寒证;无热恶寒而脘腹等处冷痛,脉沉迟有力者,属里实寒证。
-
镇阴煎
6克制附子1.5~9克功能主治:治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阳失守,血随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顷刻而血不能止者。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白喉全生集》:方名:镇阴煎组成:熟地黄4钱,泽泻5分,怀牛膝5分(盐水炒),制附片3钱,僵蚕2钱,银花1钱5分,肉桂4分(去粗皮),炙甘草1钱,煨姜1片。
-
冰敷法
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收录了“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的外治方法。若治鼻衄,可冰敷患者太阳穴或前额。流行性乙型脑炎冰袋外敷法(《传染病学》)冰袋,用冰袋和井水冷敷头部(前额、头枕部)与冰敷大血管流经的浅表部位(如两侧颈部、腋下与腹股沟等处),以肛温控制在38.5℃以下为宜。
-
冷水疗法
冷水疗法是用冷水冲洗、浸浴、饮用、摩擦、包敷或拍打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本法是根据疾病性质和需要,以确定冷水的种类和治疗方法。5.冷水饮用,取清洁井水、泉水,经消毒后饮用。用2条冷湿巾交替使用,5-10分钟换1次。3.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不宜作全身冷水冲洗和冷水浴、冷水浇灌、冷湿巾包裹等。
-
口唇淡白
口唇淡白为症状名。指嘴唇缺乏血色而发白的表现。上下口唇缺乏血色而发白,亦有称为“唇色无华”、“唇色苍白”。口唇淡白常与面色苍白同时存在,主要见于虚寒证与血虚证。如《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云:“白为寒。”《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亦云:“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
-
气虚阳微
气虚阳微为病机。一般是指某脏气虚,代谢功能低下,出现阳气不振的寒证。参见气虚则寒:气虚则寒为病机。阳气不足则不能温养脏腑,致使脏腑的活动和代谢功能相应减弱,出现恶寒肢冷、神疲乏力、口淡不渴、面白舌淡、尿清便溏、脉沉迟或细弱等虚寒证候。《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
-
肝阳虚
肝阳虚为证候名,即肝阳不足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多由肝气虚发展而来。证治参见肝虚寒、寒滞肝脉:肝虚寒为证候名,是指肝经气虚而寒,寒凝肝脉的证候。治以暖肝或温肝散寒法。肝的经脉络于外阴部,经过小腹,分布两胁,寒邪凝滞于肝脉,可使经脉挛急,症见下腹胀痛,牵引睾丸坠痛,并见肢冷畏寒,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等。
-
阴证伤寒
概述:阴证伤寒为病证名。指病邪直中阴经的虚寒证。辨证论治:分寒中太阴、寒中少阴、寒中厥阴三类。寒中太阴用胃苓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寒中少阴用真武汤、附姜白通汤等方;《伤寒广要·少阴病证候》:“自然阴证,人皆可晓,及至反常,则不能矣…至于发热面赤,烦躁不安,揭去衣被,饮冷脉大,人皆不识,认为阳证。
-
收靥
症状: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痘至九日、十日之间,脓浆满足而色苍蜡者,必发热熏蒸,此回浆之候也,俗名谓之烧浆,又谓之干浆。盖真阳运化,其水自消烁而收靥矣。辨证论治:须大补气血而助之收结,用八珍汤;如当靥不靥,其人壮热,烦渴,脉来洪数,为热毒熏蒸而不靥,宜清凉退热,则痘自收靥。
-
实按灸
概述:实按灸(pressingmoxibustionpaperorcloth-separatedmoxibustion)为艾条灸的一种。每次按灸应以病人感到穴位皮肤温热或略有灼痛为度,热力不宜过高或过低。过低则药力不能透达,影响疗效。各种药物艾条的共同点是所选药物大多是辛香行气、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品,故适用于各种寒证、虚证、痛证、瘀证。
-
干浆
干浆为症状名。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痘至九日、十日之间,脓浆满足而色苍蜡者,必发热熏蒸,此回浆之候也,俗名谓之烧浆,又谓之干浆。盖真阳运化,其水自消烁而收靥矣。须大补气血而助之收结,用八珍汤;如当靥不靥,其人壮热,烦渴,脉来洪数,为热毒熏蒸而不靥,宜清凉退热,则痘自收靥。
-
加味小建中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加味小建中汤:处方:桂心22克甘草(炙)15克白芍药45克远志(去心)15克制法:上为锉散。治脾胃虚寒,心腹切痛不可忍,按轻却痛,按重则愈,服热药并针灸不愈者。用法用量: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7分,去滓,入饴糖1块如皂荚子大,煎令溶,食前温服。制备方法:上为锉散。
-
白丹
概述:白丹:1.病名;制备方法:上用烧药罐子1个,盛得10两药,先以火炙,以生姜汁涂数遍,炙干,先下砒末在罐子底按实,次下焰消末按实,次下白矾末按实,次下寒水石末盖头,填满罐子,上用圆瓦儿盖合口,坐在地上,簇炭5斤,发顶火煅,烟尽为度,去火,候冷取药,砒最在底,刮令净尽,研极细,砒别研尤好;主治虚寒证。
-
猪尾膏
《活人书》卷二十一:方名:猪尾膏别名:水调饮子、组成:小猪儿尾尖血(刺血)1-2点。用法用量:上入生脑子少许同研,新水调服.用药禁忌:兼有他虚寒证见者,不可轻服。各家论述:《奇效良方》:古人用龙脑香凉心血,行荣卫;蛇皮痘,以必胜汤合猪尾膏。用法用量:每用1钱或5分,猪尾尖血调成膏,紫草汤送下。
-
蜡针法
概述:蜡针法是一种针和灸并用的新疗法,即在针柄和一部分针体上套上一个加热后的石蜡瓶,从而加强针刺强度,且使之保持较长时间的作用。操作方法:首先辨证取穴。适用范围:蜡针实为针上加灸之意,故应用范围与灸法相近,一切虚证、寒证皆可用之,尤以虚寒证疗效显著。注意事项:(1)实热证、阴虚内热者禁用此法。
-
白苔双黑舌
白苔双黑舌指白苔中有两条黑色苔纵行排列的舌象。苔润不干者为虚寒证。多因中焦虚弱,寒邪外袭,入于肠胃,饮食停滞,中焦不通所致;如见白苔黑干者,此为寒邪化火,热阻脾胃之实热证,宜予细辨(见《伤寒舌鉴》)。
-
阴阳辨证
概述:阴阳辨证(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yin-yang)是指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将临床证候归属为阴证、阳证两大类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中,阴阳与表里、寒热、虚实共同组成辨证体系。阴证是指符合阴的抑制、衰退、沉静、缓慢等属性的证候,是对里证、虚证、寒证的概括。
-
温脾
温脾是指脾有虚寒证候时,用温中祛寒法治疗。用温补药治疗脾胃虚寒的方法。常用方如温脾饮、理中汤等。参见温中祛寒:温中祛寒为温法之一。治疗脾胃阳虚阴盛的方法。症见食不消化、呕吐清水、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针灸常选用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关元或神阙等穴,针用补法,加灸。
-
气虚则寒
气虚则寒为病机。指阳气不足出现阴寒的病机。阳气不足则不能温养脏腑,致使脏腑的活动和代谢功能相应减弱,出现恶寒肢冷、神疲乏力、口淡不渴、面白舌淡、尿清便溏、脉沉迟或细弱等虚寒证候。《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