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別名
人造雌黃
7 性狀
性狀鑑別 本品爲無走形緻密塊狀。紅色;條痕橘黃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澤。體重,質硬而脆,用小刀可得一劃痕;易砸碎,碎塊呈橘紅色,斷面貝殼狀。氣無,味淡。
顯微鑑別 偏光顯微鏡下:爲非晶質體;有的爲粒徑約0.001mm的針柱狀集合體。色調金黃、橙色,依粒度而異;高突起,但不均一。看不出消光現象。
11 性味
辛;寒;有毒
16 摘錄
《中華本草》
17 《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17.1 方名
17.2 組成
17.3 功效
17.4 主治
真元虛損,精髓耗憊,本氣不足,面黑耳焦,腰膝沉重,膀胱疝瘕,手足麻痹,筋骨拘攣,心腹癘痛,冷積瀉利,腸風痔漏,八風五痹,頭目昏眩,飲食不進,精神恍惚,疲倦多睡,漸成勞疾,婦人胎髒久冷,絕孕無子,赤白帶下,月經不調,風冷血氣。
17.5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溫酒或新溪水送下。
17.6 製備方法
上藥各用火煅赤,入米醋中淬,各7遍,同碾爲細末,入1砂盒子內合了,外用鹽泥固濟,日中曬乾,用炭20斤,頂火煅,以炭火盡力度,取出藥盒,於潤地上掘坑,埋一伏時取出,研3日令極細,次入乳香(別研)2兩、沒藥(別研)2兩、五靈脂(研細)2兩。同前4味,一處研令極勻。水煮糯米餅子和得所,入鐵臼中搗爲丸,如雞頭子大,陰乾。
17.7 用藥禁忌
孕婦不可服。
18 《增補內經拾遺》卷四
18.1 方名
18.2 組成
蟾酥5錢,雄黃1錢,硇砂1錢,輕粉5分,血竭5分,辰砂5分,麝香少許。
18.3 主治
三十六疔,七十二黃。
18.4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用蔥頭2枚開孔,入藥於內,紙卷慢火燒,以熱酒送下。
18.5 製備方法
上各爲細末,乳麪糊爲丸,如黃米大。
20 《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20.1 方名
20.2 組成
硃砂1錢,雄黃1錢,乳香1錢半,沒藥1錢半(各制),大蟾蜍(取心肝,瓦上焙乾)5錢,麝香3分。
20.3 功效
解毒發痘。
20.4 主治
婦女痘,紅斑黑陷不起,一切危惡。
20.5 用法用量
每服1丸,身無大熱,生酒化下;熱甚,不飲酒,紫草燈心湯送下。即時紅活而起。
20.6 製備方法
21 《瘡瘍經驗全書》卷五
21.1 方名
21.2 組成
21.3 功效
補十二經絡,起陰發陽;開三焦,破積氣;益子息,安五臟;除心熱,壯筋骨;活氣血,白髮變黑。
21.4 主治
21.5 用法用量
空心每服半鍾爲止。
21.6 製備方法
22 《普濟方》卷一五六
22.1 方名
22.2 組成
硇砂3錢(用溼紙包累層,再用紙與泥1處包,火上燒煉2次,放冷,然後去泥,燒成雪白),雷丸5錢,香附子5錢,輕粉5錢。
22.3 主治
體氣。
22.4 用法用量
22.5 製備方法
23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23.1 方名
23.2 組成
白官硼2錢,樸消3錢,辰砂1錢半,乳香(去油)3分,沒藥(去油)3分。
23.3 功效
清熱解毒,止痛生肌。
23.4 主治
疹後餘毒壅遏在咽喉,腫痛,咽物不下,或結一切餘毒,牙齦破爛,舌脣焦裂,口瘡等症。
23.5 用法用量
吹敷俱可。
24 《醫方類聚》卷一九一引《居家必用》
24.1 方名
24.2 別名
24.3 組成
24.4 主治
一切惡瘡。
24.5 用法用量
每服1丸、2丸、3丸至5丸,無根倒流水送下。後用米飲湯催出汗,立效;疔瘡,將1丸安瘡內,乳香膏藥封之,覷病上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