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草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wú gōng cǎo

2 全國中草藥彙編》:蜈蚣草

2.1 拼音名

Wú Gōnɡ Cǎo

2.2 別名

蜈蚣蕨、長葉甘草蕨、舒筋草牛肋巴

2.3 來源

蕨類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以全草根狀莖入藥。全年可採,洗淨,曬乾

2.4 性味

淡,平。

2.5 功能主治

祛風活血,解毒殺蟲。用於防治流行性感冒痢疾風溼疼痛跌打損傷;外用治蜈蚣咬傷疥瘡

2.6 用法用量

根狀莖2~4錢。外用全草搗爛敷或煎水洗患處。

2.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蜈蚣草

3.1 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3.2 拼音名

Wú Gōnɡ Cǎo

3.3 英文名

Herb of Chinese Brake,Herb of Centipedal Brake,Herb of Ladder Brake

3.4 別名

蜈蚣蕨、小貫仲、百葉尖蜈蚣蕨、貫衆牛肋巴篦子草、小蜈蚣草狗脊、長葉甘草蕨、肺筋草、小牛肋巴蜈蚣連、斬草劍、梳子草、黑舒筋草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鳳尾蕨科植物蜈蚣草全草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ris vittata L.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3.6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3-2m。根狀莖短,被線狀披針形、黃棕色鱗片,具網狀中柱。葉叢生,葉柄長10-30cm,直立,幹後棕色,葉柄、葉軸及羽軸均被線形鱗片;葉矩圓形至披針形,長10-100cm,寬5-30cm,1次羽狀複葉;羽片無柄,線形,長4-20cm,寬0.5-1cm,中部羽片最長,先端漸尖,先端邊緣有銳鋸齒,基部截形,心形,有時稍呈耳狀,下部各羽片漸縮短;葉亞革質,兩面無毛,脈單1或1次叉分。孢子囊羣線形,囊羣蓋狹線形,膜質,黃褐色。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0-3100m的空曠鈣質土或石灰岩石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浙江、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3.8 化學成份

全草含木脂體甙,順-二氫-去氫二松柏醇-9-O-β-D-葡萄糖甙(ci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9-O-β-D-glucoside),落葉松脂醇-9-O-β-D-葡萄糖甙(lariciresinol-9-O-β-D-glucoside),還含二脂酰甘油基三甲基高絲氨酸(diacylglyceryltrimethylhomoserine)。

3.9 性味

淡;苦;涼

3.10 歸經

肝;大腸膀胱經

3.11 功能主治

祛風除溼舒筋活絡解毒殺蟲。主風溼筋骨疼痛腰痛;肢麻屈伸不利;半身不遂跌打損傷感冒痢疾乳癰;瘡毒;疥瘡蛔蟲症;蛇早咬傷

3.1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燻洗。

3.13 附方

疥瘡蜈蚣草(全草)二兩,一掃光四兩,大蒜杆(乾的)四兩。煎水洗,一日三次。並須內服消毒藥白土茯苓白鮮皮蒲公英各一兩,八爪金龍四錢。 煎水服,一日三次。〈貴州民間藥物)

3.14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治疥瘡

2.《湖南藥物志》:闢疫,消腫,退熱。

3.15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