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尾蕨科
中文名凤尾蕨科拼音名fengweijueke拉丁名Pteridaceae中国植物志03(1):10所有属Histiopteris...栗蕨属Pteris.........凤尾蕨属
-
蜈蚣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蜈蚣草:拼音名:W GōnɡCǎo别名:蜈蚣蕨、长叶甘草蕨、舒筋草、牛肋巴来源:蕨类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蜈蚣草PterisvittataL.,以全草或根状茎入药。根状茎短,被线状披针形、黄棕色鳞片,具网状中柱。跌打损伤;并须内服消毒药:白土茯苓、白鲜皮、蒲公英各一两,八爪金龙四钱。煎水服,一日三次。
-
半边旗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半边旗: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拼音名:BànBiānQí英文名:SemipinnatedBrakeHerb,HerbofSemipinnatedBrake别名:甘草蕨、甘草凤尾蕨、半边莲、半边蕨、半凤尾草、半边风药、凤凰尾巴草、单边旗、半边梳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半边旗的全草或根茎。
-
凤尾蕨
概述:凤尾蕨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凤尾草之别名。来源及产地: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草PterismultifidaPoir.的全草或根。性味归经:淡、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1.治湿热痢,泄泻,黄疸,淋浊,带下,鼻衄,吐血,尿血,便血,崩漏,感冒发热,咽喉肿痛,乳腺炎。
-
半边梳
概述:半边梳为中药名,出自《广东中草药》,即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半边旗的别名。别名:半边梳、半边蕨、半边风药、单片锯。来源及产地:凤尾蕨科植物半边旗PterissemipinnataL.的全草。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止血,消肿。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半边蕨
概述:半边蕨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图志》,即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半边旗的别名。别名:半边梳、半边蕨、半边风药、单片锯。来源及产地:凤尾蕨科植物半边旗PterissemipinnataL.的全草。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止血,消肿。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半边风药
概述:半边风药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药物》,为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半边旗之别名。别名:半边梳、半边蕨、半边风药、单片锯。来源及产地:凤尾蕨科植物半边旗PterissemipinnataL.的全草。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止血,消肿。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刺齿凤尾蕨
拼音名:CìChǐFènɡWěiJué英文名:all-grassofDisparateBrake别名:半边双、半边旗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刺齿凤尾蕨的全草。侧生羽片4-6对,柄极短,羽片三角状披针形或三角形,基部偏斜,先端尾状,羽裂几达羽轴,第1对最大,长5-8cm,宽2-3cm;孢子叶与营养叶相似而较长,叶片狭卵形;祛瘀凉血。
-
粗糙凤尾蕨
拼音名:CūCāoF nɡWěiJu 别名:井口边草[云南]来源:蕨类凤尾蕨科粗糙凤尾蕨PterislaetaWal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西南地区。性味:微苦、淡,寒。功能主治:消炎止痢,舒筋接骨。主治慢性肝炎,痢疾;腰背痛,骨折。3钱,外用适量。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大半边旗
拼音名:DàBànBiānQí别名:岩凤尾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疏羽半边旗的全草。原形态: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50-120cm。叶革质,近簇生,二型;侧脉常分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凉血止痢;敛肺止咳;外伤出血;蛇咬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
-
大叶井口边草
别名:井边草、凤尾草、线鸡尾、大叶凤尾蕨、狼牙草来源: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大叶井口边草PterisnervosaThunb.[P.creticaauct.Non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淡,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用于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痢疾,泌尿系感染,肾炎水肿;
-
凤冠草
《*辞典》:凤冠草: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F nɡGu nCǎo别名:凤凰草(《生草药性备要》),凤尾草(《岭南采药录》),三叉草(《广州植物志》),小凤尾、翠云草(《岭南草药志》),山凤尾、井边茜(《广东中药》)。不生孢子囊的叶较小,小羽片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尖锯齿。性味:味淡微苦,性寒。
-
金鸡尾
《*辞典》:金鸡尾: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JīnJīWěi别名:凤尾草(《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凤尾蕨科植物掌羽凤尾蕨的根茎或全草。根状茎倾斜,有管状中柱,被柔毛。生境分布:生于阴处岩石上。功能主治:解热,利尿。③治狂犬咬伤:金鸡尾、杨梅皮、化槁皮各二钱,煎水兑酒服,一日三次,一次半杯。
-
井口边草
《中医大辞典》·井口边草:井口边草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凤尾草之别名。入肝、肾、大肠经。1.治湿热痢,泄泻,黄疸,淋浊,带下,鼻衄,吐血,尿血,便血,崩漏,感冒发热,咽喉肿痛,乳腺炎。来源:为风尾蕨科植物亮凤尾蕨的全草。①《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筋断骨碎,敷患处;
-
片鸡尾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片鸡尾草:拼音名:Pi nJīWěiCǎo别名:骟鸡尾草、锯锯草、小凤尾草来源:蕨类凤尾蕨科狭叶凤尾蕨PterishenryiChrist,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陕西、甘肃、湖北、广西、云南、贵州。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烫、火伤,狂犬咬伤,刀伤。2钱,外用适量。
-
全缘凤尾蕨
出处:始载于《中国蕨类植物图谱》。拼音名:QuánYuánFènɡWěiJué英文名:ConspicuousBrake别名:鸡脚莲、井口边草、巴墙草、蒲山剑、铁蕨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全缘凤尾蕨的全草。孢子囊群狭线形,着生于小羽片边缘的上部,羽片的基部和先端下育;凉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咽喉肿痛;风湿骨痛;
-
三叉凤尾蕨
拼音名:SānChāFènɡWěiJué英文名:all-grassofWallich'sBrake别名:老泻风、凤尾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西南凤尾蕨的全草。羽片约20对,互生或近对生,线状披针形,先端尖或呈尾状,羽状深裂,长14-16cm,宽2.5-3cm;性味:微苦;凉归经:肝;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止痢;小儿惊风;有清热止血的功能。
-
蜈蚣草根
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W GōnɡCǎoGēn来源:凤尾蕨科植物蜈蚣草的根。原形态:详蜈蚣草条。性味:涩,温,有小毒。功能主治:防治流行性感冒(配方用)。蛔虫症,每用二至四钱,煎服。摘录:《*辞典》
-
五齿剑
拼音名:WǔChǐJiàn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栗柄凤尾蕨的全草。原形态: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25-35cm。主脉两面均隆起,侧脉明显,单叉或分叉。叶干后草质,灰绿色或上面为棕绿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700m的石灰岩地区疏林下的石隙中。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跌打损伤;
-
狭眼凤尾蕨
羽片8-10对,对生,有短柄,下部的斜展,上部的无柄,阔披针形,长15-20cm,宽3-5cm,顶端长尾尖,篦齿状深羽裂达羽轴两侧的宽翅,基部1对羽片的基部分叉;羽轴呈禾秆色,叶脉明显,裂片基部上侧小脉与前面裂片基部下侧小脉联成弧形脉,在羽轴两侧形成1行狭长的网眼,网眼外的小脉分离。性味:苦;寒归经:胃;
-
岩凤尾蕨
拼音名:YánFènɡWěiJué别名:凤尾草、粗金鸡尾、楚箭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岩凤尾蕨的全草。羽片3-5对,预生羽片最大,有短柄,长5-9cm,宽l.5-2.5cm,无毛,侧生羽片较短,无柄,向上弯弓形、渐尖头,上部营养叶的边缘有三角形密锯齿;叶脉羽状,侧脉单一或分叉。性味:甘;肝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
-
五叶灵芝
概述:五叶灵芝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贵州民间药物》记载的金鸡尾之别名。别名:五叶灵芝、掌叶风尾来源及产地:凤尾蕨科植物掌羽凤尾蕨PterisdactylinaHook.的根茎或全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化湿,定惊。治肠炎,痢疾,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结炎,白带,水肿,小儿急惊风,狂犬咬伤。
-
掌羽凤尾蕨
拼音名:ZhǎnɡYǔF nɡWěiJu 别名:金鸡尾、五叶灵芝、掌叶凤尾来源: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掌羽凤尾蕨PterisdactylinaHook.,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晒干。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用于肠炎,痢疾,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结结炎,白带。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井边草
拼音名:JǐnɡBiānCǎo别名:黑枸杞、凤尾草、井口边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粗糙凤尾蕨的根茎或全草。根茎短,横生,密生深棕色线状披针形鳞片,叶近革质,丛生,二型;叶一至二回羽状分裂,长30-60cm,基部羽片下侧分叉;性味:辛;凉归经:肝;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泌尿系感染;风湿痹痛;
-
井边茜
拼音名:JǐnɡBiānQi n别名:小凤尾草、小凤尾、三叉草来源:蕨类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剑叶凤尾蕨PterisensiformisBurm.,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性味:甘、苦、微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用于黄疸型肝炎,痢疾,乳腺炎,小便不利。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大叶凤尾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拼音名:D Y F nɡWěi别名:双凤尾、金鸡尾(《西藏常用中草药》),凤尾草、大叶井口边草、狼牙草(《陕西草药》),井口边草、井边草(《云南中草药选》),杂玛冬罗玛切瓦(藏名)。不育叶同型,但羽片或小羽片宽1~性味:甘,凉。治黄疸型肝炎,泻痢,水肿,淋浊,月经不调,喉蛾,汤火伤。
-
蕨根
《*辞典》:蕨根:出处:《纲目》拼音名:Ju Gēn别名:蕨鸡根(《分类草药性》),乌角、小角(《湖南野生植物》)。治黄疸,疗痈肿风痛,目痛,治咽喉热症,伤寒温病。⑥《吉林中草药》:解热,利尿,益气,养阴。治高热神昏,五脏虚损,气滞经络,筋骨疼痛。(《四川中药志》)②治泄痢腹痛:蕨粉三至四两。
-
猪鬃凤尾蕨
拼音名:ZhūZōnɡFènɡWěiJué英文名:BristledBrake别名:还阳草、猪毛草、金鸡尾、锯锯草、凤尾蕨、细凤尾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猪鬃凤尾蕨的全草。叶脉羽状,侧脉二叉或不分叉;性味:苦;惊归经:肺;膀胱经功能主治:和胃止痛;利水消肿;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的功能。用于痰咳、痢疾。
-
蕨
《全国中草药汇编》:蕨:拼音名:Ju 别名:蕨菜、如意菜、狼萁来源:凤尾蕨科蕨属植物蕨Pteridiumaquilinum(L.小羽片线形、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2.5cm,宽3-5mm,多数,密集;降气化痰。2.孟诜:令人脚弱不能行,消阳事,缩玉茎,多食令人发落,鼻塞目暗。附方:治肠风热毒:蕨菜花焙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
-
金钗凤尾蕨
拼音名:JīnChāiFènɡWěiJué英文名:Faurie'sBrake别名:羽叶凤尾蕨、南方凤尾蕨(广东)、青丫蕨、冷蕨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金钗凤尾蕨的叶。根茎短,斜生,顶端和叶柄基部有狭披针形鳞片。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800m的林下、沟边酸性土上。性味:苦;凉归经:心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
-
猪毛草
出处:《峨嵋药植》拼音名:ZhūM oCǎo别名:善鸡尾草、小凤尾草(《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凤尾蕨科植物狭叶凤尾蕨的根或茎叶。根状茎短。3回分叉,中部羽片1回分叉或不分叉,上部羽片常不分叉,裂片线形,长4~着生孢子囊的叶柄较长,亦2回羽状分裂。生境分布:生于路旁石隙中。性味:性凉,味苦涩,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