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疾病概述
維生素D主要存在於乳、蛋黃、魚肝油和肝等動物性食品中,一般成人的供給量爲400IU(每1 IU相當於0.025μg)。當人體血清(或血漿)25-羥基維生素 D 含量低於缺乏的參考判定值時,可判定爲維生素D缺乏(vitamin D deficiency)[1]。引起維生素D缺乏的原因是供給不足;日照不夠;消化吸收不良(胃腸疾病和手術,膽汁缺乏,患脂肪痢、吸收不良綜合徵等);生理和病理需要量增加(嬰幼兒、孕婦、哺乳、骨折或外傷、骨科手術);肝腎功能不良或有病,維生素D不能轉變爲活性產物,影響其貯存和再吸收;一些鎮靜劑、安眠藥和抗驚厥藥能使1,25-二羥維生素D3失活,甲狀旁腺機能減退等引起繼發性維生素D缺乏。
5 症狀體徵
嬰幼兒患佝僂病時,患兒煩躁、多汗、夜驚、食慾不振,易腹瀉或便閉,貧血、體弱易患呼吸道感染,肝、脾腫大,腹部膨起,頭部不停搖動,使頸、枕部頭髮稀疏或完全脫落,並有骨骼變化,如顱骨軟化、頭骨隆起、出牙和前囟閉合延遲、肋骨和肋軟骨連接處呈珠狀突起、胸骨前凸或內陷、下肢內或外彎、脊柱側彎或成駝背、手腕處鈍圓形隆起等。
6 病理生理
缺乏維生素D時,鈣、磷吸收減少,血清水平降低,低血鈣能刺激甲狀旁腺,使甲狀旁腺素分泌增加,骨內鈣質轉移入血液,骨質更加疏鬆,軟骨母細胞代償作用生成軟骨質,骨基質和軟骨缺乏鈣沉積,破骨超過成骨,臨牀出現佝僂病或骨軟化病,因血鈣降低引起神經興奮性增高和肌肉韌帶鬆弛無力。
8 參考資料
- ^ [1] WS/T 677—2020, 人羣維生素D缺乏篩查方法[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