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常見病 中醫學 中醫病證名
wěi huáng
chlorosis
萎黃爲病證名[1]。見《證治心得》。指皮膚色黃而枯槁不澤者[1]。萎黃一證,與黃疸有所不同。可見於貧血等一些慢性病[1]。
萎黃的主要症狀爲:兩目不黃,周身肌膚呈淡黃色,幹萎無光澤,小便通暢而色不黃,倦怠乏力,眩暈耳鳴,心悸少寐,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象濡細[2]。常兼神疲倦怠,語言低微,畏冷便溏,脈形無力等[2]。
萎黃多爲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虛證[2]。
萎黃是由於蟲積食滯導致脾土虛弱,水谷不能化精微而生氣血,氣血衰少,既不能滋潤皮膚肌肉,又不能營養臟腑,以致肌膚萎黃無光澤[2]。
此外,失血過多,或大病之後,血虧氣耗,以致氣血不足而發本病,臨牀亦屬常見[2]。
萎黃治宜培補脾胃,補養氣血[2]。可選用黃芪建中湯[備註]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黃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或人蔘養營湯[備註]人蔘養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蔘、甘草、當歸、白芍、熟地黃、肉桂、大棗、黃芪、白朮、茯苓、五味子、遠志、橘皮、生薑之類。
若因蟲積引起者(如鉤蟲病),當先祛除蟲積,再予補益[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