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血
王充《论衡》:“天地气合,万物自生。”反映于人,则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如精气、津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在生理上,大致可分原气、卫气、营气和宗气等。病机或病证的厥气、肝气、水气等;《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益气养血法
定义:益气养血法(replenishingqiandnourishingb100d)是指用具有补养气血作用的方药,治疗气血虚弱所致各种眼病的治法。如眼胞重坠、久视眼胀、黑睛陷翳日久不愈;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补气养血时,常要兼顾脾胃。如属虚实夹杂,则可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先补后攻。
-
中医辨证与甲皱徽循环关系的研究
中医辨证与甲皱徽循环关系的研究是对甲皱进行微循环观察、探讨和阐明中医辨证与甲皱微循环关系的研究课题。(3)血虚者可见管袢色泽淡红居多,充盈度差,流态多虚线,流速为中等.(4)气血两虚者,管袢张力、充盈度均差,流态多不清,流速慢,动静脉口径均见明显扩张,极度衰竭耐,基底色度,显示模糊不清。
-
益气养血
益气养血为补法之一。又称补益气血、气血双补。针灸治疗常以合谷、三阴交为主,酌配气海、足三里、膈俞等穴。益气养血为补益法之一。是治疗气血两虚证的方法。常用于脾胃亏损,失血伤精,或胎产崩漏,而致气血两虚者。症见面色无华,心悸气短,消瘦无力,月经不调,舌淡脉弱等。方用八珍汤、炙甘草汤等。
-
八珍酒
《万病回春》处方全当归26g炒白芍18g生地黄15g云茯苓20g炙甘草20g五加皮25g肥红枣36g胡桃肉36g白术26g川芎10g人参15g白酒1500ml炮制1.将所有的药用水洗净后研成粗末;此酒可以起到气血双补的功效,用以治疗因气血亏损而引起的面黄肌瘦,心悸怔忡,精神萎靡,脾虚食欲不振,气短懒言,劳累倦怠,头晕目眩等症。
-
交骨不开难产
交骨不开难产为病证名。临产交骨不开者,多由于产前贪欲,泄精太甚,精泄则气血失生化之本而大亏矣;故欲交骨之开,必须于补气补血之中,而加开骨之品,两相合治,自无不开之患,不必催生,而儿自迅下,母子俱无恙矣。方用降子汤:当归一两,人参五钱,川芎五钱,红花一钱,川牛膝三钱,柞木枝一两。”
-
贯脓
贯脓出《古今医鉴》。指痘疮贯脓。凡痘疮七至九日渐贯脓,脓水之盈亏,视气血之盛衰而定。气血充盈者,易脓易痂;气血不足者,毒不成浆,气不胜者,则毒内陷,出现五陷等现象。《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分灌浆顺证、灌浆逆证、灌浆险证。
-
乳洋
乳洋病名。出宋·陈选《妇科秘兰》。亦名乳胎、鬼泣。《妇科秘兰》:“妊娠乳自流出者,谓之乳泣。”多因孕妇平素气血虚弱,孕后更虚,不能统摄而致乳汁自出。如乳汁流出过多则气血更虚甚或不足以养胎,导致胎儿发育受到影响。治宜补养气血,方用八珍汤。
-
燥热痢
《症因脉治》卷四:“燥热痢之症,内热烦躁,口燥舌干,腹痛频并,脓血稠粘,枯涸难下,肛门热痛,小便全无,夜卧不宁。”《痢证汇参》卷二:“燥火伤气则白,燥火伤血则赤,赤白兼下,气血俱伤。”治宜清热止痢,养血润燥。燥伤血分者,宜用当归大黄丸、当归银花汤等方;燥伤气分者,用枳壳大黄汤合益元散等方;
-
十圣散
《广嗣纪要》卷八:组成:人参5分,黄耆5分,白术5分,地黄5分,砂仁(炒)5分,炙甘草1钱,归身1钱,川芎1钱,白芍(炒)1钱,川续断8分。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腹痛下血者,加阿胶、艾叶。用药禁忌:忌恼怒、生冷、一切辛热等物。各家论述:《医略六书》:妊娠气血亏,不能滋荣胎息,故胎动不安。
-
头不生发
头不生发为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三。发乃血之余,小儿头不生发,或因病后秃落,皆因伤其气血,气血损少,不能荣于发,故令发不生。治宜补益气血之剂,如八珍汤加巨胜子之类。
-
溢畜
“溢畜”指的是奇经八脉对于十二经脉的调节作用。畜通“蓄”,指蓄入。《难经·二十八难》:“沟渠满溢,流于深湖…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相反,当人体气血虚衰时则可从八脉流入十二正经。这就是“溢畜,”即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
消暑活产丹
《石室秘录》卷六:方名:消暑活产丹组成:人参1两,当归2两,川芎1两,肉桂2钱,青蒿1钱。主治:产后忽感中暑,霍乱吐泻。各家论述:产妇只补气血,气血既回,暑气自散,况方中又有祛寒解暑之味乎,所以奏功独神也。今仍用肉桂以温其虚寒,以青蒿而解其微暑,用之于大剂补气血之中,是以驾御而不敢有变乱之形。
-
顾步汤
《辨证录》卷十三:顾步汤:处方:牛膝30克金钗石斛30克人参9克黄耆30克当归30克金银花30克功能主治:大补气血,清热解毒。用法用量:水煎服。用法用量:酒煎服。各家论述:黄耆、当归以补气血为主,黄柏、知母以滋阴行湿热,熟地黄以壮肾水,肉桂以行血去毒,干姜以益阳去湿,牛膝、虎胫骨以峻劲达之下行,金银花解毒。
-
保元人乳汤
处方黄耆(炙)2钱,人参1钱,川芎8分,木香8分,当归8分,肉桂3分,甘草(炙)5分。功能主治痘疮起胀时,气血俱虚,顶陷色白者。用法用量加酒半杯同水煎,和人乳半杯温服。气血弱甚者,加鹿茸1钱。各家论述此承虚寒证之后,于行浆时更加助气血之药。摘录《医林纂要》卷九
-
伏针、伏灸
伏针、伏灸指在盛夏三伏天进行针灸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因三伏天气候炎热,阳气升发,对一些慢性疾病和秋冬季节容易发作的咳嗽、哮喘等症,在此时进行针灸能起良好的防治作用。当此长夏发泄司令,按图针刺,每五日、七日一举,经络气血流行,邪气难以容留。”《张氏医通·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
-
月郭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一月之中,月的圆缺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有一定的影响。认为月生之时,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时,气血充实,肌肉坚盛;月郭亏时,经络空虚,气血衰少。针刺治疗时应参合天时而调血气,“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勿泻,月满勿补,月郭亏气血衰则为难治。见《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
-
时间针灸学
时间针灸学是在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指导下,把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体气血周流灌注规律相结合,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一种传统针灸治疗学体系。以一天十二个时辰为例,寅时(3~针灸时间治疗就是依据这些确定的流注规律,在固定的时相内针刺补泻和提高经络的敏感性,利用时间治疗的相对特异性,来扶正祛邪,提高疗效。
-
萎黄
可见于贫血等一些慢性病。常兼神疲倦怠,语言低微,畏冷便溏,脉形无力等。萎黄的病因病机:萎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虚证。萎黄是由于虫积食滞导致脾土虚弱,水谷不能化精微而生气血,气血衰少,既不能滋润皮肤肌肉,又不能营养脏腑,以致肌肤萎黄无光泽。可选用黄芪建中汤或人参养营汤之类。
-
催乳
催乳又称通乳、下乳。指用针灸或药物等治疗产后乳汁不下或乳汁全无、乳汁甚少。通常采用行气通络或补益气血的治法。多因女子气血虚弱,以致产后缺乳,症见乳汁全无,或有亦不多,乳房无胀痛感,面白唇淡,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亦有因肝郁气滞而致缺乳者,症现乳房胀满而痛甚,或身热,精神抑郁。方用下乳涌泉散加减。
-
通脉
概述:通脉为治法之一:1.温通阳气,振奋心脉;用治少阴病内有真寒,外有假热,表现为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色浮红的戴阳证。用补益气血作用的穴位,使乳汁充盈而下者·通脉:通脉是指妇女产后气血虚弱,无乳或少乳,用补益气血作用的穴位,使乳汁充盈而下者,亦称通脉。参见催乳:催乳又称通乳、下乳。
-
救腐汤
处方:人参1两,当归1两,黄耆2两,白术1两,茯苓5钱,黄柏3钱,薏仁5钱,泽泻3钱,白芍1两,葛根3钱,炒黑栀子3钱。囊痈、便毒、鱼口溃后,烂腐不能收功者。各家论述:酒毒成于拂抑,平肝泄火利湿解毒宜也。服火酒而腐,必成于火酒之毒,亦其气血之衰,力不能胜酒,所以两火相合,遂至焚身外腐。摘录:《辨证录》卷十三
-
离左酉南
离左酉南即午后12~18时(未、申二时)。出《标幽赋》。古人本着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气血盛衰与月之盈亏相比,同样有周期性变化。把午后酉前的未、申二时比作下半月,取月廓由盈转亏,喻人之气血由实转虚,针灸治疗应顺其势,用泻不用补。参见午前卯后:午前卯后指时辰。从“辰”到“巳”,为每天上午的7~
-
经穴探源
《经穴探源》为书名。该书的内容主要是对经穴名称所含深意做出解析,是对穴位名称深意的挖掘。作者在深入探索与研究及临床验证后发现了经穴的气血特征及所在三部九候的层次;发现了气血的流行出入运行特点、气衄的作用区域范围,对经穴所属的气血调节可治疗的疾病;以及在不同病理情况下应该使用的相应治疗方法。
-
产后寒热往来
概述:产后寒热往来为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产后乍寒乍热。病因病机:由产后气血虚损,阴阳不和或败血留滞,经脉阻闭,营卫不调所致。治疗:气血虚损者,治宜补益气血,调和阴阳,方用增减四物汤(当归、芍药、川芎、人参、干姜、甘草)加柴胡。败血留滞者,治宜活血通经,方用夺命丹或生化汤加柴胡。
-
产后乍寒乍热
概述:产后乍寒乍热为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三。亦名产后寒热往来。症状:《经效产宝》:“阴阳不和,败血不散,皆作乍寒乍热…辨证论治:气血虚损者,治宜补益气血,调和阴阳,方用增减四物汤(当归、芍药、川芎、人参、干姜、甘草)加柴胡。败血留滞者,治宜活血通经,方用夺命丹或生化汤加柴胡。
-
串疽
串疽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又名老鼠钻,游走血脾痈(均见《证治准绳·外科》)。多因七情郁结。积愤而成火毒,遇气血虚而发。内服于早期可选黄连解毒汤,或仙方活命饮加理气之药,或按证选用紫金丹。若体尚健壮者,可考虑用一粒金丹;其疮面红活者,治同外痈;若脓稀久治不愈者,治参流痰之类。
-
十全化毒汤
《幼幼集成》卷六:组成:人参、漂白术、怀熟地、当归身、炙黄耆、牛蒡子、白茯苓、正川芎、上薄桂、炙甘草、白芍药、粉干葛、生姜、大枣。主治:痘疮气血俱虚,窠囊浮肿,中涵清水如水泡。用法用量:水煎,温服。《痘疹全书》卷下:组成:人参、白术、熟地、当归、黄耆、牛蒡、白茯苓、川芎、肉桂、甘草、白芍、木通。
-
月经生理研究
月经生理研究是关于女性月经生理现象、月经产生机理及月经周期调节机理的研究课题。研究认为: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功能是产生月经的生理基础,肾、天癸、冲任、子宫之间的生理调节是产生月经的主要环节,其中肾是产生月经的根本,气血是产生月经的物质基础,冲任是月经生化之处,子宫是行月经之所。
-
养胎
概述:养胎(nurturingfetus)是指妇女妊娠期内注意饮食起居,以护养胎儿的方法。又名妊娠养胎、胎养。《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妊娠之人,有宿夹痾疹,因而有娠,或有娠之时,节适乖理,致生疾病,并令腑脏衰损,气血虚羸,令胎不长,故须服药去其疾病,益其气血,以扶养胎也。”(《儒门事亲》)。
-
儿发不生
儿发不生为病证名。多因气血不荣于发所致。亦有因疮癣而秃落者,宜地黄丸加减治疗。《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三:“气血损少,不能荣于发,故令发不生也。”
-
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为治则。例如夏季气候炎热,腠理疏开,对于患风寒感冒者不能过用辛温,以免汗多而耗伤阳气,损伤津液。秋冬季节与肥人宜刺深等。另外,《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了“因天时而调气血”的针刺理论,并说“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
老年食疗
老年食疗是根据老年人脏腑阴阳气血的生理病理特点,利用饮食物来调补,以期延年益寿的方法。食疗的目的在于调整机体脏腑的阴阳气血,使之趋于平衡,所以在老年保健食疗中必须益气勿忘补血,补血勿忘益气,养阴须佐温阳,温阳又须顾护阴液之不足,如此方能达到阴阳气血之平衡,使食疗达到预期目的。
-
生化补元汤
《产宝》:组成:川芎1钱,当归3钱,干姜(炙黑)4分,甘草(炙)4分,人参2钱,黄耆(生)2钱,于术(生)2钱,茯神2钱,枣仁(炒)1钱,橘红3分,桃仁(去皮尖,研)7粒。用法用量:上药加莲子10个,黑枣2个,用水2盏,煎7分,食远热服。有痰,加竹沥1匙、姜汁半匙;服生化安神汤后,块痛已除,急须服此方。
-
参桂补气养血口服液
参桂补气养血口服液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参桂补气养血口服液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补益气血。用于气血两虚证,症见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3.本品宜饭前服用。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五虎红药神仙丹
《跌损妙方》:组成:猴骨5钱,儿胎(面包,火煅)5钱,鹿胎5钱,血竭5钱,琥珀5钱,人参1钱,自然铜3钱。主治:跌仆损伤。用自然铜、血竭、琥珀和猴骨活血化瘀,续筋接骨,镇静安神。适用于跌打损伤或骨折,气血已虚而瘀血未清,面色(白光)白,脉象细涩,心烦失眠,局部疼痛,日轻夜重。或骨折骨痂生长迟缓或不愈合者。
-
软坚散结法
定义:软坚散结法(softeninghardnessanddispersingmass),用具有祛痰软坚、消癥散结作用的方药,治疗痰瘀互结、痰湿蕴结所致眼病的治法。软坚散结法的适用病证:软坚散结法主要适用于眼科疾病出现之痰湿互结、气血凝滞的证候。如胞睑肿核、白睛结节隆起、眼内陈旧渗出及机化物形成等,可用本法消散之。
-
下乳涌泉膏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名:下乳涌泉膏组成:生麦芽32两,川芎4两,白芍4两,山甲(炒)4两,漏芦4两,当归8两,生黄耆8两,王不留(炒)8两,通草2两。功效:补养气血,通经下乳。用法用量:每服5钱,1日2次,热开水调服。制备方法:用七星肘之棒骨10个熬汤,去净油,用汤熬药,煎熬3次,分次过滤去滓;
-
济阴保元汤
功能主治:疏肝调经,济阴保元。主妇人经血不调。用法用量:如气血热,加丹皮、生地;气血寒,加肉桂数分;经闭,加牛膝。
-
因人制宜
指考虑到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以及过去病史等个体差异性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又如《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论述了据患者的年龄、胖瘦、体力强弱、皮肤色泽等体质因素,而施以相应的刺法。婴儿因肉嫩血少气弱,须毫针浅刺不留针,宁可一日针刺二次,也不要深刺久留等。
-
保元益寿丹
处方人参3钱,炒于术3钱,茯苓5钱,当归4钱,白芍2钱(炒),干地黄4钱,陈皮1钱5分,砂仁1钱,醋柴1钱,香附2钱(炙),桔梗2钱,杜仲4钱(炒),桑枝4钱,谷芽4钱,薏米5钱(炒),炙草1钱。主气血久亏,脾元素弱,饮食不香,夜寐欠实,消化较慢,时有头晕,夜间倒饱,嘈杂作呕,精神软倦,大便常溏。
-
大补二天膏
处方:熟地、丹皮、山茱萸、黄耆、白术、枣仁、云苓、泽泻、山药、远志肉、当归、白芍、茯神、龙眼肉。功能主治:滋补阴血,补脾和胃。各家论述:先后二天俱不足,是以任脉虽通,冲脉未盛,气血不能充满,当二七之期,天癸乍至而仍断也。是方用山茱萸、熟地、丹皮、山药、茯苓、泽泻以补肾水,即六味丸遗意也。
-
加味甘麦大枣汤
处方:炙甘草9g,麦门冬9g,人参3g,小麦30g,大枣5枚,白芍9g。功能主治: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眼睛赤痛,发止不定,发时白晴淡红,疼痛不重,寒热交作,或有头痛,心烦意乱,脉细数无力,舌淡苔白,舌心粉红;各家论述:方中人参、小麦、大枣、炙甘草甘温补中以助生化之源,使气血充裕,阴平阳秘,寒热无由生;
-
惠血生胶囊
惠血生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惠血生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傣医:中医:补益气血,化瘀生新。不良反应:偶见口干,恶心。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防苓汤
处方:土茯苓4两,茯苓2两,防己2两,防风2两,木瓜1两,黄耆1两,当归1两,羊蹄(后蹄,以疮之左右分用),蕺菜100丛(连根用)。功能主治:臁疮及牛轭疮。外煎蕺菜汤洗去瘀血,后用桑白皮、樗白皮共捣成饼,麻油和敷。且以血气养血气,又能软坚去骨中毒,而蕺菜能解毒治脚气。摘录:《医林纂要》卷十
-
参耆托里散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六:参耆托里散:处方:人参、黄耆、当归、川芎、麦冬、芍药、黄柏、知母、柴胡、甘草、金银花。功能主治:腋胠胁肋疮疡,热毒壅滞,气血虚弱。主治:疮疡气血俱虚,不能起发,或腐溃不能收敛,及恶寒发热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此必瘀血未尽,留而成毒也。亟令延外科商之。
-
疮疡发寒热
疮疡发寒热病证名。疮疡患者兼见发热恶寒者。见《外科理例》卷一。多因荣卫不行,经络阻塞,疮毒焮发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兼解表,方用葛根汤,或升麻汤;若脓已成而见寒热者,则多为气血虚衰所致。治宜托里调补气血为要,方用四君子汤,加桂枝倍黄芪,或托里消毒散倍用生黄芪。
-
归羊颗粒
归羊颗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归羊颗粒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补养气血,温中散寒。2.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本品宜饭前服用。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婴幼疮疡
婴幼疮疡病证名。婴幼儿患疮疡,多由气血凝滞,热毒侵袭,结聚而成。因婴孩气血未充,筋骨未坚,脾胃尚脆,故凡患疮疡者,一般宜用内托、内疏和缓之药,不可用峻猛之剂。
-
异功散加当归川芎汤
《万氏女科》卷一:组成: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炙草1钱,陈皮1钱,归身1钱,川芎1钱。功效:补脾胃,进饮食,养气血。主治:妇人形瘦食少。脾胃衰弱,气血虚少,经过期后行者。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兼服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