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气
2.春天的生发之气;少火有生发气机、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素问经注节解》:“生气者何?
-
少火
少火为生理学名词。指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生气。”
-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保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或老同学,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却说不上几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
气立
气立是指人体之气正常运行,生理功能正常发挥。“气立”之气,谓生气,在人体则指真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王冰注:“根于外者,生源系地,故其所生长化成收藏,皆为造化之气所成立。”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概述:植物神经紊乱是因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以及生气和精神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组症状群。治疗:过去对于植物神经紊乱的患者在临床上,常按精神病,抑郁症用一些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往往疗效不好,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药物如:谷维素,维生素B1。
-
肾间动气
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真气,是命门之火的体现。人体脏腑经脉之气以及三焦气化,均赖肾间动气的作用。《难经·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
渐生汤
处方:人参3钱,白术5钱,茯苓1两,山药1两,芡实1两,黄耆3钱,白芍5钱,甘草1钱,砂仁3粒。功能主治:扶胃气以回阳,助胃气以生阴。主冬月伤寒,误汗误下,身重,目不见人,自利不止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此症虽坏而犹有生气,是阴阳在欲绝未绝之候,故用参、苓、耆、术之品,得以回春也。淖摘录:《辨证录》卷一
-
十全流气饮
概述:十全流气饮出自《外科正宗》卷二。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食远服。十全流气饮的处方:陈皮赤茯苓乌药川芎当归白芍各3克香附2.4克青皮1.8克甘草1.5克木香0.9克十全流气饮的功能主治:十全流气饮治忧思抑郁,致生气瘿、肉瘤,皮色不变,日久渐大者。
-
半身无汗
半身无汗为症状名。即偏左或偏右半身出汗障碍,出汗时半边身体有汗,半边身体无汗,属偏沮的症状。多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马莳注:“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张志聪注:“沮,湿也。
-
因时之序
因时之序养生学术语。指顺应春夏秋冬四时次序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
萎黄
可见于贫血等一些慢性病。常兼神疲倦怠,语言低微,畏冷便溏,脉形无力等。萎黄的病因病机:萎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虚证。萎黄是由于虫积食滞导致脾土虚弱,水谷不能化精微而生气血,气血衰少,既不能滋润皮肤肌肉,又不能营养脏腑,以致肌肤萎黄无光泽。可选用黄芪建中汤或人参养营汤之类。
-
悬涩
悬涩搏动无根、往来艰涩之脉象,系胃气败亡之征。《素问·通评虚实论》:“肠澼之属,身不热……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张志聪注:“悬涩者阳明之生气已脱,故死。”
-
形气
概述:形气:1.形体与脏腑机能;4.天之六气和地之五行。《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
-
陷脉
陷脉①寒邪陷于经脉,使气血凝滞在肌肉腠理之间,久则成瘘疮。《素问·生气通天论》:“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②指筋骨肌肉凹陷处的俞穴。《灵枢·小针解》:“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
-
湿性黏滞
湿性黏滞是指湿邪致病,常表现出分泌物黏稠、排出困难且病程缠绵难愈的特点。湿为长夏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长夏多湿病。外感湿邪,则见肢体沉重、困倦乏力、骨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湿浊内阻肠胃,则见纳谷不香、脘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啮舌
啮舌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齿者,肾气之所生也,少阴之脉夹舌本,少阳之脉循于颊,阳明之脉,夹口环唇下,如肾藏之生气,厥逆走上,与中焦所生之脉气,相辈而至,则舌在齿之内,而反向外矣,唇在齿之外,而反向内矣,颊在齿之旁,而反向中矣。”治宜清其风火,则舌自愈。”
-
阴阳离决
是指阴阳分离,失其维系,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病因病机:由于阴阳失调,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人体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或损耗过度而致另一方失去依存,无法再继续保持阴阳两者能动的相互平衡关系。
-
五牙
五牙道教炼养术语。亦称五芽。指五行之生气。《黄庭内景经》:“存漱五牙不饥渴。”《悟真篇·自序》:“如炼五芽之气,服七曜之光。”道教认为服食五行真气,可炼养五脏,延年驻寿。
-
湿性重浊
湿性重浊是指湿邪致病,常表现出易导致肢体沉重及分泌物混浊的特点。湿为长夏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长夏多湿病。外感湿邪,则见肢体沉重、困倦乏力、骨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湿浊内阻肠胃,则见纳谷不香、脘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阴生于阳
阴生于阳是指根据阴阳学说中阴阳依存互根的道理,阴以阳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人体来说,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阴平阳秘
阴平阳秘(yinandyanginequilibrium)为阴阳学说术语。是指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的正常状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平阳秘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五宫
2.中央土位;《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杵木,扬沙石。”《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藏精神的五脏·五宫:五宫指藏精神的五脏。《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张志聪注:“五宫,五脏神之所舍也。”
-
音气
音气生理学名词。指发生声音的气力。声音的大小与肺脾肾三脏功能有关。肺主呼吸,脾主生气,肾主纳气。三脏之气盛,发出的气声洪亮;三脏气衰,则声音低微,气弱懒言。《灵枢·终始》:“音气益彰,耳目聪明。”
-
因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黄帝内经灵枢·贼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也。”《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因天时而调气血。”
-
阳生于阴
阳生于阴是指根据阴阳学说中阴阳依存互根的道理,阳是以阴作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所谓“无阴则阳无以生”。在人体来说,阳气所代表的能动力量的产生,必须依附于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为基础。《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即此意。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
阳强不密
阳强不密为病机。指阳气亢盛而不能固密。《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盖阳气过亢,又失其固守之位,则在内的阴分自受损耗,且蒸迫而使其外泄,致真阴亏损。说明阴阳的主要关键,在乎阳气的固密而护卫于外。
-
阳气
阳气(yangqi)与阴气相对。泛指事物的两个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之一。就脏腑功能来说,则六腑之气为阳气;就营卫之气来说,则卫气为阳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阳气者,一曰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
阳
3.手足三阳经;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是贯串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阳一般代表活动的、外在的、温煦的、明亮的、轻清的、功能的、亢进的、运动的、上升的或热性的一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由此说明阳性的事物和阴性的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
央
央①正中间。《灵枢·师传》:“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②中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通“殃”。《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
-
至道
至道①高深奥妙的医学要理。《素问·气交变大论》:“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专指养生保精之深奥道理。王冰注:“全其至道,故曰至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书中有《天下至道谈》一书。《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
淫气
淫气①指逆乱妄行之气。《素问·经脉别论》:“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②渐侵而致伤害元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③输布精气。《素问·经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
鸭血鲫鱼汤
概述:鸭血鲫鱼汤可养肝血,调治贫血。制作方法:取鸭血、鲫鱼、白米各100克,煮粥服食。功效与作用:《黄帝内经》记载“肝在志为怒”、“怒伤肝”,“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平补肝食鸭血,民间认为多吃鸭血可补肝,因鸭血性平和、营养丰富。鸭血也是肝病患者的保肝食品之一。
-
脱绝
脱绝病证名。指亡阴引起阳脱,或亡阳伴随阴竭的阴阳相离绝的垂危重证。如大汗出或大吐大泻的失水病人,如救治不及,就会导致阳气虚脱,出现冷汗淋漓,脉微细或芤大,四肢逆冷甚至死亡,即为亡阴引起阳脱的脱绝证。《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
伏气解
《伏气解》为温病著作。清·叶霖撰于1897年。叶氏依据《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等有关伏气致病的理论,阐析各种伏气病的病因、病理、证候和治法,可供临床参考。但作者过于强调和推算运气与发病的关系,对于某些病症,相信“干支生克”的理论,使书中掺杂了附会或不切合实际的解释。现有《中国医学大成》等刊本。
-
通神明
通神明通晓阴阳变化的规律。《素问·生气通天论》:“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
痰湿头痛
痰湿头痛病证名。头痛因于痰湿上蒙清窍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痰湿头痛的特点为头痛有沉重感,或如有物包裹之感,兼见胸脘满闷,呕恶痰多,发作无时,苔白腻,脉滑或濡滑。宜化痰祛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芎辛汤、导痰汤等。参见头痛、痰厥头痛条。
-
枢
枢①门的转轴。《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枢。”②喻表里之间。《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
首
概述:首:1.头;指人体颈项以上的部位。手足三阳经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任脉、督脉、冲脉、阴蹻脉、阳蹻脉均上行至头。《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收令
收令收获的节令。《素问·五常政大论》:“生气不政,化气乃物,长气自平,收令乃早。”
-
收拒
收拒收敛阳气以闭拒外邪。《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
-
食
食①通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素问·上古天真论》:“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③吃,吃饭。《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④音寺(sì)。供给、依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食气”,“形食味”。
-
湿热痿
痿证之一。见《医学纲目》卷十七。《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有“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之说。湿热痿除腿足痿软、微肿、足趾麻木外,常兼见身重胸闷,小便赤涩,脉濡数,苔黄腻。治以清热燥湿、健脾渗湿等法。用加味二妙丸、东垣健步丸、清燥汤,或用萆薢丸加味方。
-
湿厥头痛
《灵枢·厥病》有“厥头痛”之病名,而《素问·生气通天论》则谓:“因于湿,首如裹”。湿厥头痛指湿邪蒙蔽于上,清阳不长而致病者。《东医宝鉴·外形篇》:“湿厥头痛,冒雨伤湿,头重眩痛,阴雨则甚。”脉多濡滑或沉滑,苔白腻。宜温阳化湿,用芎辛汤、芎术除眩汤等方。参见头痛、寒湿头痛条。
-
失明
概述:失明为病证名。见《千金翼方》卷十一。指视力丧失,盲无所见。见《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即失明,俗称瞎眼。《难经·二十难》:“脱阴者目盲。”失明的症状:失明患者目茫茫无所见。失明的病因病机:失明的病因较多,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凡严重的内、外障眼病及外伤等,均可致盲。
-
生阳
生阳为生理学名词。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肝之心,谓之生阳。”指五脏病按相生次序而传,得其生气,故名。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
-
阴
5.男女前后阴。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是贯串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阳一般代表活动的、外在的、温煦的、明亮的、轻清的、功能的、亢进的、运动的、上升的或热性的一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
吸
吸①气从口鼻引入体内。《素问·生气通天论》:“把握阴阳,呼吸精气。”②指吸气一次的时间。《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本草纲目·石部·慈石》引苏颂曰:“磁卅者岁贡最佳,能吸铁虚连十数针。”④喝,饮。《本草纲目·鳞部·乌贼》:“乌贼能吸波噀墨。”
-
贼邪
贼邪四时不正之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
三华聚顶
三华聚顶气功内丹术术语。指精化为炁、炁化为神,精炁神三宝之精华融聚于上丹田。此为内丹功成。《玄微心印·三花聚顶》:“下乘炼精化气,中乘炼气化神,上乘炼神还虚。精生气,气生神,神合道,返本还原,入于太虚,是谓三花聚顶。”
-
张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灵枢·论勇》:“怒则气盛而胸张。”《灵枢·本输》:“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灵枢·五阅五使》:“五官已辨,阙庭必张。”《灵枢·五阅五使》:“肺病者,喘息鼻张。”二十八宿之一。《素问·五运行大论》:“玄天之气经于张翼类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