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腎藤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uāng shèn téng

2 全國中草藥彙編》:雙腎藤

2.1 拼音名

Shuānɡ Shèn Ténɡ

2.2 別名

馬蹄羊蹄

2.3 來源

豆科羊蹄甲屬植物湖北羊蹄甲Bauhinia hupehana Craib,以根入藥。野生品秋季挖根;栽培品於栽培3、4年後,秋季挖根,曬乾

2.4 性味

苦,平。

2.5 功能主治

清熱利溼,消腫止痛。用於防治痢疾睾丸腫痛,陰囊溼疹

2.6 用法用量

1~2兩。

2.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雙腎藤

3.1 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3.2 拼音名

Shuānɡ Shèn Ténɡ

3.3 英文名

Hupeh Bauhinia Root, Root of Hupeh Bauhinia

3.4 別名

夜關門羊蹄甲馬蹄羊蹄藤、豬腰藤馬鞍藤、鷹爪風、缺月藤、燕尾藤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豆科植物鄂羊蹄甲的根或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uhinia glauca(Wall.ex Benth.)Benth.subsp.hupehana(Craib)T.Chen[B.hupehana Craib;B.hupehana Craib var.grandis Craib]

採收和儲藏:野生的秋季挖根,栽培的於栽培3-4年後,秋季挖根,曬乾;莖葉夏秋採收,鮮用或曬乾

3.6 形態

羊蹄甲 木質藤本,被稀疏紅棕色柔毛。莖纖細,四棱,卷鬚1個或2個對生。單葉互生;葉柄長3.5-4.5cm;葉片腎形或圓形,長3-8cm,寬4-9cm,先端分裂,裂片頂端圓形,全緣,基部心形至截平,兩面疏生紅褐色柔毛,後上面無毛;葉脈掌狀,7-9條,傘房花序頂生,長5-8cm,花序軸、花梗密被紅棕色柔毛;苞片小苞片絲狀,被紅棕色柔毛,長7mm;萼管狀,有紅棕色毛,筒部長1.3-1.7cm,裂片2個;花冠粉紅色,花瓣5,匙形,兩面除邊緣外,均被紅棕色長柔毛,邊緣皺波狀,基部楔形,長1-1.5cm;能育雄蕊僅3枚,花絲長約1.5-2cm,花葯瓣裂;雌蕊單一,子房長柱形,具長柄,無毛;柱頭頭狀。莢果條形,扁平,無毛,有明顯的網脈,長14-30cm,寬4-5cm,種子多數。花期4-6月,果期8-9月。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2200m的灌木叢中、林中及山坡石縫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甘肅、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雲南。

3.8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氣候,不耐嚴寒。對土壤選擇不嚴,砂質壤土、粘壤土均可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春季育苗,開溝條播,行距20-33cm,播種保持土壤溼潤。

田間管理 出苗後,加強鬆土除草等管理工作,8-9月可施追肥1次,第2年春季或秋季移栽。

3.9 性狀

圓柱形,稍扁,大小長短不一,直徑1-3.5cm。表面褐色,有細縱皺紋及橫長皮孔,並有少數細鬚根或殘留鬚根痕,有的成凹溝。質堅硬,斷麪皮部褐棕色,木部色稍淡,密佈細小孔洞(導管)。無臭,味澀微苦。

3.10 化學成份

根含香橙素(aromadendrin),二氫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5,7-二羥基色酮(5,7-dihydroxychromone)等。

3.11 藥理作用

種子中有特異性的抗N的植物血球凝集素

3.12 性味

苦澀;平;無毒

3.13 歸經

腎;大腸經

3.14 功能主治

收斂固澀,解毒除溼。主咳嗽咯血吐血便血遺尿尿頻白帶子宮脫垂痢疾,痹痛,疝氣睾丸腫痛,溼疹,瘡癤腫痛

3.15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大劑量可用至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3.16 各家論述

《四川中藥志》:治膀胱疝氣睾丸腫痛,腎囊風癢。

3.17 摘錄

《中華本草

用到中藥雙腎藤的方劑

查看更多

用到中藥雙腎藤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