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間隔膜部瘤

心血管內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ì jiān gé mó bù liú

2 疾病代碼

ICD:D15.1

3 疾病分類

心血管內科

4 疾病概述

室間隔膜部瘤有真性(先天性)和假性(後天性)兩類。真性膜部瘤或稱膜部膨出症,是心臟膜部間隔向右側心腔囊袋狀突起的—種先天畸形。男女均可發病,但男性多於女性,約2∶1。大部分患者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兒童患者時有不同程度的生長發育受限,少部分患者可無症狀

5 疾病描述

室間隔膜部瘤有真性(先天性)和假性(後天性)兩類。真性膜部瘤或稱膜部膨出症,是心臟膜部間隔向右側心腔囊袋狀突起的—種先天畸形。假性膜部瘤又稱三尖瓣瘤、三尖瓣膨出症,是室間隔膜部缺損自然轉歸的一種現象,並非膜部間隔的先天變形,而是因室間隔缺損血流的衝擊,導致室缺邊緣的心內膜纖維增生伴隔瓣、隔前瓣交界處及部分腱索不規則纖維增生並粘連融合而成,收縮期輕度凸向右心室。

6 症狀體徵

男女均可發病,但男性多於女性,約2∶1。大部分患者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兒童患者時有不同程度的生長發育受限,少部分患者可無症狀胸骨左緣3、4 肋間有收縮期雜音Ⅱ~Ⅳ級,伴震顫。有的患者P2 亢進伴收縮早期喀喇音。

7 疾病病因

早期認爲室間隔膜部瘤與心內膜炎有關,但未被臨牀證實。近10 餘年認爲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由於胚胎髮育異常、間隔轉移不夠和主動脈旋轉不足,導致主動脈輕度右旋,膜部間隔斜行或水平移位,無支持的膜部間隔遭受左室高壓影響而產生瘤樣突出。

2.膜部室間隔由於自然閉合過程異常,形成部分薄弱區,或者間隔閉鎖遲緩,但室間隔仍發育,加之左室高壓而致囊袋狀變形

3.室間隔缺損自然閉合後期形式。

8 病理生理

1.真性膜部瘤 室間隔膜部纖維組織明顯增生,形成囊袋樣瘤狀物突向右心室、三尖瓣隔瓣後、隔前瓣交界處,甚至經三尖瓣口突向右心房。囊袋頂部常伴穿孔。室缺周邊由膜部組織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圖1A,B)。

2.假性膜部瘤 室缺部分周邊由隔瓣和(或)前瓣,和(或)部分腱索構成,其餘爲膜部纖維組織。無向右心腔突出的囊袋壁,而是部分三尖瓣組織增生肥厚,向右心腔膨出,有時呈三尖瓣瘤樣改變(圖1C)。

9 診斷檢查

診斷:室間隔膜部瘤無論屬真性或假性,其臨牀症狀、體徵、心電圖、胸部X線,甚至右心導管檢查均與室間隔缺損相似,術前診斷主要依靠超聲心動圖和左室造影。超聲心動圖所見:短軸心底向心尖部和心臟長軸掃描,可見真性膜部瘤全貌。心尖四腔和五腔圖,在近隔瓣處沿室缺邊緣可見收縮期呈囊袋狀突出,舒張期則囊壁與室間隔平復。瘤呈球型或錐型,直徑一般<2.5cm,長約1~2cm,囊壁薄而光滑,厚度均勻,回聲細淡。假性膜部瘤則表現爲在室間隔膜周部的半圓形或不規則膨出,壁較厚,活動受限,收縮期粘連的隔瓣輕度突向右室腔或右室流出道或右房。有時呈一團模糊回聲,位於室間隔中部突向右室側,可清楚分辨出三尖瓣隔瓣部分粘連於室缺邊緣所致的假象。超聲心動圖無創,可反覆進行,又有利於術後隨訪,隨着經驗的積累,不但術前有相當高的確診率,而且可鑑別真假膜部瘤及其伴隨的心內畸形和併發症,故應列爲首選診斷手段。左室造影系創傷檢查,難於反覆進行,有時又受技術設備等方面的限制。但特殊情況下需行左室造影時,應同時做升主動脈造影,以除外主動脈竇瘤。

實驗室檢查: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其他輔助檢查

1.心電圖 電軸左偏,左室肥大,少部分病例正常或大致正常。

2.胸部X 線 肺部輕~中度充血,肺動脈段平直或飽滿,心胸比率0.48~0.62。

3.超聲心動圖 顯示膜部室間隔連續中斷,有膜部瘤表現,有時可見三尖瓣反流。

4.右心導管檢查 證實左向右分流,肺動脈壓力正常或輕度增高。左心室造影:顯示膜部瘤呈囊袋樣突向右心腔。

10 鑑別診斷

室間隔缺損、主動脈竇瘤等疾病進行鑑別。

1.室間隔缺損 P2 不亢進、肺充血不著及肺動脈段平直等所佔比例較高,可作爲膜部瘤初診線索,進一步鑑別有賴於超聲心動圖或左室造影檢查

2.先天性主動脈竇瘤 未破時多無自覺症狀,竇瘤破裂時有突發性劇烈胸痛,伴心悸呼吸困難胸骨左緣3、4 肋間連續性雜音,周圍血管徵(+)。必要時藉助於超聲心動圖或逆行左室升主動脈造影可資鑑別。

11 治療方案

儘管有人認爲假性膜部瘤是室間隔缺損自然閉合過程的一種表現,但因其與真性膜部瘤一樣有破裂、梗阻、血栓、心內膜炎和壓迫周圍重要組織之虞,因而二者都主張儘可能早期手術治療。

1.手術適應

(1)單純瘤體較小的室間隔膜部瘤,無症狀及血流動力學改變者,可隨訪觀察,瘤體增大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2)較大的膜部瘤,壁極薄而易破裂者,宜早期手術。

(3)伴有瘤穿孔的膜部瘤手術適應證與膜部室缺相同,對術前難以與室缺鑑別者,以室缺診斷而手術也無不妥。

(4)合併右室流出道梗阻、主動脈瓣或三尖瓣關閉不全以及瘤體所致的心律失常時,一經診斷即應手術治療。

2.手術方法 總的原則爲切除瘤體,修復缺損的室間隔,避免損傷周圍重要組織。手術均在體外循環心內直視下進行。真性膜部瘤,術中一定要首先確認瘤囊和室缺邊緣,據其大小決定補片或直接縫合。基底>1cm 者應切除瘤體後以相應大小的補片修補;基底≤1cm 者,則將瘤體摺疊連續縫合,然後基底部墊片加固縫合。單作裂孔修補者,膜部瘤有繼續發展或再穿孔的可能。假性膜部瘤,因系由部分增厚的三尖瓣結構共同組成,如不造成右室內梗阻則不必過多操作,僅需將基底部室缺邊緣縫閉至三尖瓣隔瓣根部,阻斷左向右分流即達目的。由於室缺四周均爲纖維邊緣,只要進針勿過深,不會傷及傳導束

12 併發症

本病可出現瘤體破裂、梗阻、血栓栓塞、心內膜炎等併發症。

13 預後及預防

預後:手術療效一般甚佳。我們隨訪26 例,平均5 年9 個月,無自覺症狀,無殘餘分流性雜音,胸片、心電圖複查超過1 年者都已恢復正常。超聲心動圖示膜部瘤消失,無殘餘分流,三尖瓣反流較術前明顯減輕,各房室內徑正常。

預防:

1.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辦法。要注意加強宣傳教育,提倡優生優育。指導科學妊娠,加強孕期保健,避免胎兒先天畸形發生

2.合理安排患者的運動,以免加重心臟的負擔,避免各種併發症的發生

14 流行病學

真性室間隔膜部瘤是一種少見的先天心臟畸形,Laennec 於1826年首先作了描述,至1967 年共報道110 例。國內薛淦興等1963 年在l 例肺癌患者屍檢中發現本病,繼而於1986 年報道手術治療7 例,至今文獻報道的病例不多。國外有報道稱膜部小室缺77%伴假性膜部瘤形成,國內資料遠低於此,對該症認識不足可能是診斷率不高的原因。

15 特別提示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辦法。要注意加強宣傳教育,提倡優生優育。指導科學妊娠,加強孕期保健,避免胎兒先天畸形發生。合理安排患者的運動,以免加重心臟的負擔,避免各種併發症的發生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