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黃豆藤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ān huáng dòu téng

2 全國中草藥彙編》:山黃豆藤

2.1 拼音名

Shān Huánɡ Dòu Ténɡ

2.2 別名

螃蟹眼睛

2.3 來源

豆科山黃豆藤Rhynchosia dielsii Harms,以全草或根入藥。

2.4 生境分佈

四川。

2.5 性味

苦、平。

2.6 功能主治

祛風,解熱。主治小兒肺熱咳嗽,各種驚風

2.7 用法用量

小兒1~3錢,宜注意。成人0.5~1兩。

2.8 注意

多用可使人聲啞,切宜注意

2.9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山黃豆藤

3.1 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3.2 拼音名

Shān Huánɡ Dòu Ténɡ

3.3 英文名

Stem and leaf of Rhombicleaf Rhynchosia

3.4 別名

螃蟹眼睛、古眼風、三葉豆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豆科植物菱葉鹿藿的莖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ynchosia dielsii Harms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洗淨,曬乾

3.6 形態

菱葉鹿藿 纏繞草本。莖細長,密被黃色長硬毛或短柔毛。三出複葉互生;頂生小葉近菱狀卵形,長4-10cm,寬2-5cm,葉脈由基部3出,葉片兩面被柔毛,並有腺點;側生小葉偏卵形,長3-7.5cm,寬1.5-4.5cm。總狀花序腋生,小花具梗,被短柔毛;花冠黃色,長8-11mm;花萼鍾狀,5裂;雄蕊10,二體,花葯1室;花柱1,基部彎曲,被毛,柱頭頭狀,子房上位胚珠2。莢果闊橢圓形或倒卵形,中間凹陷,扁平,紅紫色,被短柔毛。種子2顆。花、果期6-8月。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竹林中及山坡路旁。

資源分佈分佈於湖北、廣西、四川。

3.8 性味

味苦;澀;性涼

3.9 歸經

心;肺經

3.10 功能主治

祛風清熱;定驚解毒。主風熱感冒咳嗽小兒高熱驚風心悸乳癰

3.11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

3.12 注意

《四川中藥志》:無熱者忌用。多服致啞。

3.13 各家論述

1.《四川中藥志》:清熱,治老人心跳、心累及小兒驚風。2.《重慶草藥》:除風解熱。治小兒風咳嗽,各種驚風,黃七風(初生兒五至七天,全身發黃高熱驚風,口吐白泡,不食)。

3.14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