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色素性蕁麻疹(urtica pigmentosa)是一種肥大細胞病,有圓形或橢圓形色素斑或色素性結節,搔抓摩擦後變紅髮脹,常在幼年時期開始發生。1969年Nettie ship首先描述本病的皮膚表現,稱爲留有褐色斑的慢性蕁麻疹、Unna指出本病與肥大細胞間的關係,Ellis第1個報告本病除皮膚外,其他臟器如肝、脾、骨髓、淋巴結等均可有肥大細胞的浸潤。通常爲良性過程,在兒童皮疹可自行消退。在成年皮疹很少消失,少數患者有系統侵犯時,可呈慢性進行性的病程,也有極少數病例向惡性轉歸,但大部分屬於良性。
4 治療措施
除了成人型外,病人一般在青年時期自然痊癒。色甘酸二鈉口服20mg,4次/日,該藥有穩定肥大細胞膜的作用。氟滅酸0.2g口服3次/日,有抗SRS-A的作用,抗組織胺藥及皮質類固醇激素可使癢感暫時減輕,利血平能使病情減輕,控制風疹塊及癢感。
5 病因學
病因不明,皮損內有較多的肥大細胞,因而此病被認爲是一種肥大細胞的腫瘤。在病人的肝、脾、淋巴結及骨髓內也可有很多肥大細胞,因而被列爲網狀內皮組織肉芽瘤類疾病之一。皮膚中肥大細胞的過度集中可和先天性有關,種痘、注射破傷風抗毒不經,發生水痘或麻疹,甚至於精神遭受刺激,可促使這種先天異常性疾病出現。皮膚的色素沉着是由於黑色素增生,而斑塊及結節是由於肥大細胞大量聚集所致,用路易士三聯反應顯示,摩擦皮損的部位可促使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等物質,從而影響毛細血管壁的舒張及通透性,於是局部出現風團皮疹。由於本病在某些人種中多見,可見家族發病者,並有父母中1人與1~2個小孩均患本病,因此認爲是隱性遺傳。
6 病理改變
所有各型均有特徵性的肥大細胞聚集成羣發生於真皮淺部的膠原纖維之間,也可出現於血管、毛囊及汗腺周圍以及組織間隙內。肥大細胞的顆粒爲粘多糖組成用Giemsa和甲苯胺藍呈異染性,顆粒若喪失則肥大細胞即不易辨認。
在色素斑的皮損中,真皮上部有稀疏的肥大細胞浸潤,主要分佈在血管周圍,肥大細胞呈梭形核,類似成纖維細胞,伴有有核的嗜酸性胞質。可見少數嗜酸細胞,其上方表皮基層中黑素增加。結節損害的皮損中,整個真皮有大量密集的腫瘤樣肥大細胞浸潤,常見到明顯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