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辭典》:三消草
2.1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2.2 拼音名
Sān Xiāo Cǎo
2.3 別名
2.4 來源
2.5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莖匍匐,蔓性,無毛。葉具3小葉,互生;小葉倒卵形或倒心形,長1.5~3釐米,先端圓形或微缺,基部闊楔形,邊緣有細齒;托葉甚小,卵狀披針形,端尖;葉柄長。葉與花序均由節上長出;小花10~80朵,集成傘形球狀花序,具長總梗,長20~30釐米,高於葉;萼齒5,等長;花冠蝶形,白水紅或黃白色;雄蕊10,2束;花柱絲狀,柱頭傾斜。莢果倒卵狀,矩形,含種子3~4粒。種子細小,黃褐色。花期6月。
2.6 生境分佈
栽培於東北地區及江蘇、雲南、貴州等地。
2.7 性味
性平,味微甜。
2.8 功能主治
2.9 附方
①治癲病(神經失常):三消草一兩,煎水服,並用五錢搗絨包患者額上,使病人清醒。
②治痔瘡出血:三消草一兩,酒、水各半煎服。(性味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2.10 摘錄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