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源性

生物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róng yuán xìng

2 英文參考

lysogeny

3 註解

溶源性是溫和噬菌體感染細菌後,與其寄主細胞“共存”的現象。在這些寄主細胞中,找不到形態上可見的噬菌體,侵入的溫和噬菌體以其基因組附着在細菌染色體的一定位置上,形成原噬菌體(見溫和噬菌體),並與細菌染色體一道複製,隨着細菌的分裂傳給每個子細胞,使其成爲溶原性細胞(或稱溶原菌)。每個溶源性細胞產生的子細胞一般也是溶源性的。溶源菌有時在細胞分裂中可失去原噬菌體而成爲非溶源性細菌。原噬菌體不同於營養噬菌體,沒有感染力,但它一旦脫離細菌染色體,就開始複製而引起細菌裂解。原噬菌體附着在染色體上,對細菌一般無不良影響,而且常賦予溶源性細菌某些特性。例如具有產生噬菌體的潛在能力;具有不再受同源噬菌體感染的“免疫性”以及其他新的生理特性,例如不產毒素白喉棒狀桿菌在被β噬菌體感染發生溶源化時,成爲產毒素致病菌株。溶源性細菌培養中,大多數細菌中的原噬菌體不進行營養期繁殖,但有少部分(10-3~10-6)細胞中的原噬菌體可自發脫離細菌染色體,進行營養期繁殖,導致細菌裂解,釋放成熟噬菌體。由於此過程頻率低,故溶源性細菌培養中,只有少量遊離噬菌體存在。用理化因素處理,可使整個羣體裂解,並釋放出大量噬菌體。在噬菌體研究的早期(1921年),就有人發現了溶源性菌株的現象,但直到1943年,才由洛沃夫(A.Lwoff)首先在巨大芽孢桿菌(Bacillus megaterium)中得到證實。現已從大腸桿菌、沙門氏菌以及多種芽孢桿菌分離得到了溶源性菌株,併成爲研究原核生物基因重組的實驗基礎。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