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發展八階段論

人格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rén gé fā zhǎn bā jiē duàn lùn

2 註解

人格發展八階段論指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根據其自身人生經驗及多年從事心理治療觀察所見,修改與擴充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論。認爲,人除了生理性的衝動外,在生長過程中還有一種注意外界並與外界相互作用需要,而個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他將人的一生劃分成八個階段。

(1)學習信任階段(從出生-18個月左右),信任與不信任的矛盾;

(2)成爲自主者的階段(18個月-4歲),自主與羞恥、懷疑的矛盾;

(3)發展主動性階段(4-5歲),主動性與內疚的矛盾;

(4)變得勤奮階段(6-11歲),勤奮與自卑的矛盾;

(5)建立個人同一性的階段(12-18歲),同一性與角色混亂的矛盾;

(6)承擔社會義務階段(18-30歲),親密與孤獨的矛盾;

(7)顯示創造力感的階段(中年期和壯年期),創造力感與自我專注的矛盾;

(8)達到完善的階段(從成熟到晚年),完善與絕望、厭棄的矛盾。那些在發展中產生的矛盾都包含着積極的與消極的方面,妥善處理這些矛盾,促使沿着積極的方向健康發展,是各個階段人格發展的任務。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