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蟮拱頭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qǔ shàn gǒng tóu

2 註解

曲蟮拱頭螻蛄癤[1]。出《外科備要》中卷。因其未破者如曲蟮拱頭,故名[1]螻蛄癤爲病名[2]。常見頭皮瘡瘍之一[2]。見《外科大成》卷三。又名曲蟮拱頭螻蛄竄穴[2]。由暑熱生癤失治所致[2]。多發於小兒頭皮,初起爲毛囊性丘疹,逐漸增大如黃豆至梅李大小之癤腫,根底堅硬,繼之形成膿腫,多自潰濃出;因膿泄不暢,則根底堅硬不易消退;瘡內隔膜相裹,故愈而又發;亦有瘡口經久不斂,使頭皮串空者[2]。治宜涼血解毒,內服五味消毒飲化裁;如瘡口久不收斂者,服四妙湯[2]外治宜進行擴創,將串空頭皮剪通,使無藏膿之處,用菊花煎水日洗一次,外貼千錘膏或生肌玉紅膏收口[2]。相當於穿掘性毛囊炎[2]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0.

治療曲蟮拱頭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