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血解毒
凉血解毒治疗学术语。属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瘟疫、温毒等热毒炽盛之证。症见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发斑吐衄、口渴口臭,或咽喉溃烂,或头面肿大等。代表方剂如清瘟败毒饮。
-
火炭母草
化学成分:全草含山柰酚-7-葡萄糖苷、山柰酚-3-葡萄糖醛酸苷、山柰酚、槲皮素、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等。叶片卵状长椭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7~①《本草图经》:"味酸,平,无毒。(《岭南采药录》)⑧治痈肿:鲜火炭母草一两,水煎,调酒服;⑤治疗角膜云翳、斑翳、白斑用100%火炭母滴眼剂,每隔1~
-
兔肉
兔肉性凉味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被称之为“保健肉”、“荤中之素”、“美容肉”、“百味肉”等等。可治热气湿痹、止渴健脾、凉血、解热毒、利大肠。以上几种动物的皮毛(兔皮毛)、血(兔血)、骨(兔骨)、头骨(兔头骨)、脑(兔脑)、肝(兔肝)亦供药用,各详专条。"⑤《本经逢原》:"治胃热呕逆,肠红下血。
-
小龙胆草
《中华本草》·小龙胆草:出处:出自《云南中草药》拼音名:XiǎoLónɡDǎnCǎo别名:青鱼胆草、雪里梅、小内消、细龙胆、凤凰花、小雪里梅、寒风草、小青鱼胆、小酒药花根、星秀花、血龙胆、青鱼胆、疔药、小龙胆、傍雪开、龙胆草、胆草、穿山七、九月花、草龙胆来源: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红花龙胆的根及全草。
-
牙齿交痈
或素食肥甘厚味,湿热蓄于胃肠,加上外感风热侵袭,引动胃火,风火相煽,循经搏聚于尽牙处龈肉,灼腐肌膜,则化脓成痈,形成牙齿交痈,本病的发生为秽毒积聚日久,风热邪毒引动阳明胃火上冲,内外合邪所致,故总的治疗原则是以疏风清热,清胃泻火,消肿排脓为主。口噤不开者,针刺颊车、合谷、内庭、听会、下关等穴。
-
火毒流窜证
火毒流窜证为证候名。参见火丹疮、蝼蛄疖:火丹疮为病名。由肺经热盛,热入营血,蕴蒸肌肤所致。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内服清营汤加减,外用清凉散麻油调敷。本证类于丹毒。常见头皮疮疡之一。又名曲蟮拱头,蝼蛄窜穴。外治宜进行扩创,将串空头皮剪通,使无藏脓之处,用菊花煎水日洗一次,外贴千锤膏或生肌玉红膏收口。
-
囊距翠雀
《全国中草药汇编》:囊距翠雀:拼音名:N nɡJ Cu Qu 别名:囊距飞燕草来源:毛茛科囊距翠雀DelphiniumbrunnonianumRoyle,以全草入药。主治流行性感冒,皮肤痒疹,蛇咬伤等症。茎高10-34cm,被白色短柔毛和黄色腺毛。性味:苦;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祛风止痒;各家论述:《西藏常用中草药》:凉血解毒,祛风止痒。
-
凉血解毒汤
白鲜皮、土茯苓清热利湿。该方是凉血解毒之重剂,适应于血热炽盛者。摘录:《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赤水玄珠》卷二十八:凉血解毒汤:别名:凉血化毒汤处方:紫草1钱,生地8分,柴胡8分,牡丹皮7分,赤芍3分,苏木3分,防风3分,荆芥3分,黄连3分,木通3分,牛子4分,天麻2分,红花2分,甘草2分。用药禁忌:重身者禁之。
-
小儿赤游丹
小儿赤游丹为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多由胎毒血热,心火内炽,热毒客于肌肤而成。新生儿及幼儿易患本病,症见身热啼哭,肤起红晕,发无定处,由小渐大,肿热痒痛,继而红肿光亮,或起熛浆。发展迅速,并常游走他处。治宜凉血解毒,内服清营汤加减,外敷金黄散。本病类于小儿丹毒。
-
小叶万年青
概述:小叶万年青为中药名,出自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本草纲目》记载的吉祥草之别名。别名:解晕草、小青胆、玉带草、竹叶青、小叶万年青。1.治肺热咳嗽,哮喘,咯血,吐血,衄血,便血,黄疸,疳积,火眼。化学成分:全草含甾体皂苷、苷元有薯蓣皂苷元、吉祥草皂苷元等。
-
飞痘
飞痘为病名,指牛痘接种部位以外发生的痘泡。多由种痘后搔抓,致痘毒传播或入营血所致。初起丘疹,继成水泡,逐渐扩大,中凹如脐,泡周掀红,泡液逐渐变成脓液,溃后结痂而愈。重者宜清热凉血解毒,内服清瘟败毒饮,糜烂者外搽青黛膏。相当于牛痘疹。
-
马齿菜
概述:马齿菜为中药名,出自《太平圣惠方》,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马齿苋之别名。别名:马齿菜、五行草、安乐菜、酱瓣豆草来源及产地: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L.的全草。1.治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百日咳,肺痈,乳腺炎,尿路感染,肾炎水肿,湿脚气,钩虫病,白带,崩漏,便血,痔血。
-
元参
概述:元参为中药名,出自《本草通玄》,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玄参的别名。性味归经:苦、咸,微寒。入肺、肾经。功能主治:滋阴降火,凉血解毒。1.治热病伤津,烦渴,发斑,肠燥便秘,阴虚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吐血,衄血。2.咽喉肿痛,目赤,痈肿,瘰疬。使用注意:反藜芦。玄参苷有抗炎、镇痛、解痉作用。
-
木舌风
木舌风即木舌。又名舌黄鹅口、死舌。《医学纲目》:“木舌者,舌肿粗大,渐渐肿硬满口,不急治,即塞杀人也。”用凉膈散加减。热毒深重。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并可于舌刺去恶血,冲服紫雪丹,外吹冰硼散,或用芒硝、百草霜、滑石,酒调敷舌上。惟宜砭针刺去其血为上策,及内服清胃降火之剂自愈。”
-
五行草
概述:五行草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马齿苋之别名。别名:马齿菜、五行草、安乐菜、酱瓣豆草来源及产地: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L.的全草。1.治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百日咳,肺痈,乳腺炎,尿路感染,肾炎水肿,湿脚气,钩虫病,白带,崩漏,便血,痔血。
-
凤尾蕨
概述:凤尾蕨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凤尾草之别名。来源及产地: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草PterismultifidaPoir.的全草或根。性味归经:淡、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1.治湿热痢,泄泻,黄疸,淋浊,带下,鼻衄,吐血,尿血,便血,崩漏,感冒发热,咽喉肿痛,乳腺炎。
-
文钱红
概述:文钱红为中药名,出自《陆川本草》,为《生草药性备要》记载的锦地罗之别名。别名:一朵芙蓉花、落地金钱、文钱红、金线吊芙蓉。来源及产地:茅膏菜科植物锦地罗DroseraburmanniiVahl去花茎的全草。1.治流行性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咳血,衄血,痢疾,肠炎腹泻,疟疾,小儿疳积。
-
火焰
证见:疮色紫黯,疮口干枯无脓,根盘散漫,壮热、口渴、便秘、尿短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绛脉数等。治宜清营凉血解毒为主,补养为辅,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人参、生黄芪,或清营汤,配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外治法见有头疽。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
-
水萍
概述:水萍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新修本草》记载的浮萍之别名。性味归经:辛,寒。功能主治:发汗,祛风,行水,凉血解毒。化学成分:紫背浮萍主含荭草素,牡荆素,大波斯菊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等。还含1-阿魏酰葡萄糖、叶黄素、新黄质、亮氨酸等。另含鞣质,类脂化合物以及醋酸钾、氯化钾、碘、溴等。
-
玉带草
概述:玉带草为中药名,出自《峨眉山药用植物》,为《本草纲目》记载的吉祥草之别名。别名:解晕草、小青胆、玉带草、竹叶青、小叶万年青。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凉血解毒。1.治肺热咳嗽,哮喘,咯血,吐血,衄血,便血,黄疸,疳积,火眼。化学成分:全草含甾体皂苷、苷元有薯蓣皂苷元、吉祥草皂苷元等。
-
田萍
概述:田萍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为《新修本草》记载的浮萍之别名。性味归经:辛,寒。功能主治:发汗,祛风,行水,凉血解毒。化学成分:紫背浮萍主含荭草素,牡荆素,大波斯菊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等。还含1-阿魏酰葡萄糖、叶黄素、新黄质、亮氨酸等。另含鞣质,类脂化合物以及醋酸钾、氯化钾、碘、溴等。
-
白蝴蝶
概述:白蝴蝶为中药名,出自《闽南民间草药》,为《闽南民间草药》记载的山甘草之别名。功能主治:解表清暑,凉血解毒。1.治感冒、中暑,发热,咳嗽,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肾炎水肿,泄泻,痢疾。化学成分:茎含豆甾醇、β-谷甾醇、阿江榄仁酸(Arjunolicacid)、海恩西阿苷元A、玉叶金花苷A~C、M、咖啡酸、阿魏酸等。
-
地连钱
概述:地连钱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本草拾遗》记载的螺厣草之别名。别名:地连钱、抱石莲、瓜子草、金茶匙、镜面草。来源及产地:水龙骨科植物伏石蕨LemmaphyllummicrophyllumPresl的全草。功能主治:清肺泻热,凉血解毒。1.治肺痈咳吐脓血,肺结核咯血,衄血,尿血,腮腺炎,痢疾,白带,风火牙痛。
-
死舌
死舌为病名。《医学纲目》:“木舌者,舌肿粗大,渐渐肿硬满口,不急治,即塞杀人也。”《焦氏喉科枕秘》:“木舌皆由心火盛,舌如木硬紫多疼,壮热憎寒言謇涩。”用凉膈散加减。热毒深重。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并可于舌刺去恶血,冲服紫雪丹,外吹冰硼散,或用芒硝、百草霜、滑石,酒调敷舌上。
-
竹叶青
概述:竹叶青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用植物志》,为《本草纲目》记载的吉祥草之别名。别名:解晕草、小青胆、玉带草、竹叶青、小叶万年青。功能主治:功在清肺止咳,凉血解毒。1.治肺热咳嗽,哮喘,咯血,吐血,衄血,便血,黄疸,疳积,火眼。化学成分:全草含甾体皂苷、苷元有薯蓣皂苷元、吉祥草皂苷元等。
-
妊娠风疹
概述:妊娠风疹(rubelladuringpregnancy、gestationalrubella)为病名。症状:孕妇因感受风疹病毒而出现皮肤发红起团块或癍疹、丘疹的病变,常伴发热、头痛。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多属外有风热之邪蕴郁肌肤血络,内有早孕机体自身的热毒所致。辨证论治:风热蕴肤者,宜疏风清热,方用加味消毒饮。
-
安乐菜
概述:安乐菜为中药名,出自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马齿苋之别名。性味归经:酸,寒。1.治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百日咳,肺痈,乳腺炎,尿路感染,肾炎水肿,湿脚气,钩虫病,白带,崩漏,便血,痔血。2.治疮疖肿毒,稻田皮炎,湿疹,天泡疮,带状疱疹,丹毒,瘰疬。
-
八宝羹
概述:八宝羹以荸荠、白果、菱角、板栗、红枣、莲藕、糯米、白糖为主要原料,具有益气健胃,化痰祛湿,生津利尿的功效,适用于用于脾虚泄泻、水肿、妇科疾病者。荸荠,性寒味甘,具有清热生津、凉血解毒、利尿通便的功用,常用于治疗热病伤津口渴、黄疸、水肿、便秘、小儿痰饮等症。白糖甘平,能补中、润肺、生津、调味。
-
孙兆山栀散
概述:孙兆山栀散为方剂名,出自《证治准绳·伤寒》帙六方。组成:牡丹皮、栀子仁、黄芩、大黄、麻黄各二钱半,木香五分。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功能凉血解毒。主治热毒炎盛,偏身发斑,甚者发疮如豌豆。
-
锁口疔
是指生于口角的疔疮。锁口疔的病因病机:锁口疔是心脾二经火毒凝聚所致。关于唇疔:唇疔生于上、下唇或口角处,初起如粟如芥,形小根深,周围有红而坚硬的根盘,可有白色疮头,自觉麻木痒痛,甚则红肿剧痛,壮热烦渴,二便不利。内治:宜凉血解毒泻火,用五味消毒饮及犀角地黄汤加减;疔疮走黄者,服紫雪丹解毒清心开窍。
-
天疱疮·热毒炽盛证
定义:天疱疮·热毒炽盛证(pemphigusandpemphigoidwithblazingheat-toxinpattern)是指热毒炽盛,蕴于肌肤,以发病急骤,水疱迅速扩展或增多,糜烂面鲜红,身热口渴,便干溲赤,舌质红绛,舌苔少或黄,脉弦滑或数为常见症的天疱疮证候。大便秘结,加生大黄通腑泄热。中医文献中又称火赤疮、天疱等。
-
五陷
五陷,指痘疮已出,由于调治失宜,以致毒气内陷,其浆不成的五种严重情况。临床分为紫陷、黑陷、白陷、灰陷、血陷。清·周冠《痘疹精详》:“痘出稠密,晕红紫而顶陷下者,紫陷也。”用清瘟败毒饮。为气血两虚所致,宜大补气血,用人参养荣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味。紫陷属血热必气粗,身热,口渴,烦躁,治宜凉血为主;
-
小儿瘀热发黄
小儿瘀热发黄为病证名,小儿瘀热在里而发生的黄疸。《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四:“小儿瘀热在胃,或湿热相搏,熏在肌肉,其证目黄,身或疼痛,肌肉如橘色。皆脾胃气虚,邪热与谷气相搏所为也。”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证治准绳》记载的地黄汤(茵陈、生地、川芎、赤芍、当归、花粉、茯苓、泽泻、甘草)加减。
-
游火丹
游火丹病名。丹毒之游走无定处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丹发两臂及背,如火灸者,谓之游火丹也。”该丹好发头面或下肢或腰腹部,证见局部红赤肿热,流散无定,其色光亮,其热如火为其特点。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外治用白海蜇皮洗净拭干,包扎患处,至蜇皮枯黄,即另换一张包裹,一般三至四张即消散。
-
紫陷
紫陷五陷之一。《痘疹精详》:“痘出稠密,晕红紫而顶陷下者,紫陷也。”症见气粗,身热,口渴,烦躁不安。治宜凉血解毒,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
珍珠毒
珍珠毒病名。指舌上起物如珠,先赤紫后黄白的病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小儿饮甘甜热物,或母喜饮,或因胎中受热,或因火毒犯心经所致。”证见舌上起有珍珠样物,色多先赤紫而后黄白,疼痛剧烈难忍。治宜凉血解毒、泻火消肿。方选凉膈散或犀角地黄汤加减,或选用导赤散加减。
-
舌下珠
舌下珠为病名。系指舌下生泡如珠、疼痛。治宜补脾益肾。可选用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加减。《喉科秘旨》卷下:“舌上珠此心脾积热,舌生白泡大小不一,六脉洪大。”治宜凉血解毒。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凉膈散等加减。
-
痧痢
痧痢为古病名。《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
-
目风肿
目风肿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目为肝之外候,肝虚不足,为冷热之气所干,故气上冲于目,外复遇风冷所击,冷热相搏而令睑内结肿,或如杏核大,或如酸枣之状,肿而因风所发,故谓之风肿”。方用一贯煎与银翘散加减化裁。参见目疡:目疡为病名。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服用加减四物汤,并可外用眼疮药掺患处。
-
木舌
又名舌黄鹅口、死舌。《中医药学名词》(2010):木舌(rigidswollentongue)是指舌体肿大塞满口中,或僵硬如木,不能转动的舌象。用凉膈散加减。热毒深重。舌肿硬痛,不能言语者,宜清心凉血解毒。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并可于舌刺去恶血,冲服紫雪丹,外吹冰硼散,或用芒硝、百草霜、滑石,酒调敷舌上。
-
龙口含珠风
龙口含珠风为病名。发生于悬雍垂下端的叫悬旗风;发生于上腭的叫飞扬喉。《喉科心法》卷上:“帝丁两旁,或大舌尽根,或喉关上腭,发一紫血小泡,顷刻肿大,妨碍呼吸。”方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清胃散、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此由胃火郁盛而发。方宜加味黄连解毒汤、加味甘桔汤等。外吹朱黄散或冰射散等。即悬旗小舌。
-
捲舌痈
捲舌痈病名。据清·金德鉴《喉科枕秘》卷一载,此症因风热感于心经,或煎炒热物而生。症见舌下或左右、或正中,形如圆眼,或如枣核,肿疼不堪,言语不能,舌卷紫硬。治宜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犀角地黄汤等加减。
-
解毒
泛指解除体内或体表的毒素。通常包括:①血分热毒,宜凉血解毒。②阴寒凝滞成毒,常用温中散寒而祛之。③解除蛇虫犬兽螫咬所致的毒害。④排除误食或接触的毒物,或解除所致的毒害。⑤按特定的炮制方法减除药物的毒性,或通过药物的配伍协调而缓和药物的毒性。
-
风火喉
风火喉为病名。1.《喉科金钥》卷上:“风火随胃气上升,薰蒸肺管。不能食,…2.指一般急性的喉风,走马喉风的同义词。有头痛身疼,面赤口红,颈项肿痛,牙关紧闭,痰响若拽锯,声音即嘶哑,饮食汤药,阻隔不下,诸凶证。喉内之肿或见鲜红(风火也)或见红紫(毒火也)。”用犀角地黄汤、三黄凉膈散等加减。
-
翻花痔
翻花痔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本病因患痔夹感热毒,气血壅滞所致。症见肛肠痔脱出,其形如翻花状,肉色紫黑,痛流血水。出血者:治宜凉血解毒。内服犀角地黄汤;脱出者:可补益升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外治用荆芥、防风、朴硝煎汤熏洗,或配合擦万忆膏及结扎疗法;热毒炽盛者可服中黄丸。相当于三期环状内痔。
-
赤炎疮
赤炎疮病名。多因心火白炽,风热入于血分,郁结蕴蒸肌肤而发;证见:初起时,皮肌灼热,继则可见红色点斑,甚则蔓延遍身,疼痛剧烈,或如火燎,不治则赤烂成疮。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内服可用防风通圣散,或凉血地黄汤。外用多选二黄散(黄连、黄柏、赤小豆、寒水石、紫草,共研细末),以麻油调匀涂敷患处。
-
番红花
番红花番红花StigmaCroci(英)Saffron别名西红花、藏红花。13片,基部为3~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用于经闭症瘕、产后瘀阻、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不良反应机制:番红花能兴奋子宫、肠管及支气管平滑肌,对已孕子宫尤为敏感。2.口服一般解毒剂(药用炭2份、氧化镁1份、鞣酸1份混合)15~
-
泻痢宁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eliningPian处方:黄芩175g地锦草350g秦皮175g地榆175g制法:以上四味,黄芩提取黄芩素,地锦草、秦皮、地榆加水煎煮二次,合并水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膏。加水40mI,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用于大肠湿热,血热毒盛,泻泄腹痛,下痢后重,肠炎菌痢见上述证候者。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
加味凉血利湿汤
赵炳南方:加味凉血利湿汤:处方:金银花30克,公英24克,地丁30克,赤芍9克,生地15克,大青叶30克,黄柏9克,牛膝9克,生石膏30克。功能主治:凉血解毒,利湿清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足背丹毒。
-
清胃解毒汤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清胃解毒汤:处方:当归黄连生地黄天花粉连翘升麻牡丹皮赤芍药功能主治:清胃凉血解毒。治痘后口龈生疮肿痛。用法用量:水煎服。火盛,加石膏。摘录:《痘疹传心录》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