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为外科著作。3为分治部,按照头面、颈项、背、腰、胸腹等身体部位分列各种外科疾病的证治、验案;卷4为不分部位的大毒与小疵(包括各种内痈、疔疮、流注、瘿瘤、金疮等全身性疾病)及小儿疮毒的证治。本书在外科辨证和治法方面均较详细。清代官修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即以此书为蓝本。
-
紫砂生肌散
处方:朱砂12克(入铜勺内安火上,上盖红炭数块,炙朱砂紫色为度)轻粉6克冰片6克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生肌敛疮。治杨梅疮腐肉已净者。用法用量:每用少许,掺于患处,再以琼花膏盖之。摘录:《外科大成》卷四
-
乌云膏
概述:乌云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制备方法:上药为细末,香油拌如糊,摊青布少半指厚,卷成条,线扎紧,再用香油泡一日,取出刮去余油,以火点燃一头,下用一碗接之,布灰陆续剪去,取所滴药油,浸冷水内一夜,出火毒。头癣,脓疥,下部寒湿疮,胎疮,奶癣。附注:方中松香、硫黄用量原缺,据《医宗金鉴》补。
-
升麻消毒散
《女科万金方》:组成:升麻、半夏、苍术、厚朴、白芷、茯苓、甘草、芍药、陈皮、归身、桔梗、干葛、干姜。主治:产后毒气生发疮疡寒热。《外科大成》卷三:组成:羌活、防风、升麻、白芷、桔梗、连翘、栀子、芍药、金银花、甘草、牛蒡子。主治:面肿生疮。用法用量:用水2钟,煎8分,食远热服。
-
生香散
《外科大成》卷二:组成:白松香4两(用葱汁煮干)。主治:臁疮,血风。用法用量:贴之。次用红粉生肌。制备方法:上为末,加生猪板油2两捣成膏。
-
羊角散
方出《圣惠》卷三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一八八:组成:桂心1两,羊角2枚(炙令黄焦)。主治:吐血,咳喘上气。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糯米粥饮调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末。用法用量:每早调服3钱。《外科大成》卷四:组成:羊角(连内骨,烧存性)。《赤水玄珠》卷二十六:组成:山羊角(烧存性,为末)。
-
三黄香黛散
《外科大成》卷三:方名:三黄香黛散组成:牛黄、黄连、大黄(酒蒸)、木香、青黛各等分。功效:清腑热。主治:牙根作烂,随变黑腐,臭秽难闻,肝胃二经虚火热极上攻致患走马牙疳。用法用量:用淡竹叶、薄荷煎汤调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杨梅一剂散
《外科大成》卷四:组成:麻黄1两,大黄7钱,威灵仙8钱,金银花5钱,羌活5钱,白芷5钱,蝉蜕5钱,皂角刺5钱,川山甲5钱,防风3钱。主治:杨梅疮,元气壮者。用山羊肉斤许,河水煮熟;取清汤2碗,黄酒1碗,将药煎至1碗。令患者空心,先将热羊肉同酒淡食之令饱,随后服药。盖卧出汗,避风。
-
收肛散
《医方考》卷三:别名:收肠散组成:熊胆5分,孩儿茶3分,冰片1分。主治:热泻脱肛、痔疮。此与寒脱不同者,此则肛门涩,寒脱则洞泄而不涩也。涩可以固脱,故用儿茶;《杨氏家藏方》卷二十:别名:收肠散组成:鳖头1枚(烧灰)。《中医外科学讲义》:组成:五倍子、浮萍草(炒)3钱,诃子肉(炒)3钱,龙骨3钱,木贼3钱。
-
朱橘元青露
《外科大成》卷四:组成:陈皮2钱,元青汁30个(即斑螫),烧酒半斤。用法用量:上入瓶内,浸14日。取汁搽癣上,频涂勿令干。以患处觉热痛为则,随起白泡,破流清水,水净结薄皮,2-3日脱愈,甚者2-3次,除根不发。
-
皂角树皮汤
《外科大成》卷四:组成:皂角树根皮(切片,用炭灰同醋拌炒黄色)1两,金银花3钱,威灵仙3钱,牛膝3钱,豨莶草3钱,木瓜3钱,防风2钱,荆芥2钱,连翘2钱,白鲜皮2钱,苦参2钱,地骨皮2钱,当归2钱。主治:杨梅结毒溃烂,筋骨疼痛。土茯苓、羊肉各4两,酒2碗,煎7分,露1宿,兑前药内,每日空心服1碗,4日服完。
-
乳毒丸
《外科大成》卷二:方名:乳毒丸组成:大黄(炒)3钱,连翘1钱,白芷1钱,独活1钱。主治:乳毒。用法用量:黄酒送下。尽醉为度,一泻即愈。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砂糖为丸。
-
乳香黄耆散
《外科正宗》卷一:方名:乳香黄耆散别名:乳香定痛散组成:乳香5分,没药5分,黄耆1钱,粟壳(去筋膜,蜜炒)1钱,人参1钱,甘草1钱,川芎1钱,归身1钱,白芍1钱,陈皮1钱,熟地黄1钱。功效: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败,腐脓毒不假,刀砭其恶肉自然脱下。主治:痈疽发背,诸毒疔疮,疼痛不可忍者;打扑伤损,筋骨疼痛;
-
三益膏
《外科大成》卷二:方名:三益膏组成:银朱、蓖麻子肉。主治:血风臁疮。用法用量:杵如泥,作夹纸膏贴。去黑肉令尽,随煮猪头肉汤洗之;次用青布5寸,入生猪板油1两,白蜡末3钱,卷条燃着,接其油搽之。
-
阴阳二气散
《外科大成》卷四:组成:出山黑铅1两。用法用量:每用铅灰2钱,配干姜末2钱,和匀,用黄酒1大壶,入大葱5-7根,煮葱烂,取酒调药服之,再尽量饮之。制备方法:入勺内火化铅熔,入杏仁49粒炒焦,去杏仁,入硫黄些须于铅上,用槐枝搅之,候硫烟尽,又入硫些须,搅炒如前,以硫黄3两完为率;用药禁忌:避风寒。
-
一煎散
组成为当归尾、炙穿山甲(研)、生甘草、桃仁泥、皂角刺各二钱,黄连一钱五分,枳壳(麸炒)、槟榔、天花粉、乌药、赤芍药、生地黄、白芷各一钱,元明粉、大黄各三钱,红花五分。功能活血化瘀,清热通便。治脏毒属阳证者,肛门两旁肿突,形如桃李,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者肛门重坠紧闭,下气不通,刺痛如锥,脉数有力。
-
洗药二参汤
《外科大成》卷四:方名:洗药二参汤组成:丹参4两,苦参4两,蛇床子(生)3两。主治:(疒咅)(疒畾)。用法用量:水1斗,煎7升,去滓熏洗。
-
神仙换肌丸
《外科大成》卷四:方名:神仙换肌丸组成:蝉蜕(焙)1两,僵蚕(焙)1两,防风1两,片芩(酒炒)1两,何首乌1两,栀子(酒炒)8钱,白芷8钱,荆穗7钱,羌活7钱,地肤子5钱。主治:皮肤风热,如蚤虱叮咬,痒不可忍。制备方法:上为末,酒湖为丸,如绿豆大。
-
神塞丸
《外科大成》卷三:方名:神塞丸组成:麝香1分,沉香3分,白矾1钱,糯米50粒。主治:耳内出血及鼻衄。如左鼻出血,塞右耳,右鼻出血,塞左耳;两耳出血,塞两鼻,两鼻出血,塞两耳。制备方法:上为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药钱
《外科大成》卷二:方名:药钱组成:鲜芫花根1钱,雷丸1钱,蟾酥1钱,草乌3钱。主治:痔漏。用法用量:缚痔穿漏。制备方法:水1钟,煎1钟,去滓取汁,用生丝1钱,入药汁内,以文火煮,汁将干,存汁1小酒钟,取起晒干,复浸汁内,又晒又浸,以汁尽为度,晒干,包收听用,至6-7月,取露天蜘蛛丝,做成药线。
-
退管锭子
《外科大成》卷二:方名:退管锭子组成:灵药2钱,白丁香1钱半,雄黄1钱,蟾酥1钱,轻粉5分,乳香5分,没药5分,麝香2分,蜣螂3个(煅存性)。用法用量:外漏用此2-3次,硬管即出。制备方法:上为末,饭为条,灯草粗2寸长,阴干,收用。
-
梧桐叶散
《外科大成》卷四:方名:梧桐叶散组成:臭梧桐叶(用卷的,阴干)。用法用量:初服7分,每日加1分至1钱4分为率,又每日退1分至7分为率,俱用无灰酒调服。避风,初1服,则小便如油,至4服浑身骨响,至8服汗出如泉冷,至12服,麻木处有红点,则知痛痒;用药禁忌:忌食盐、酱、母猪、羊、牛、烧酒、面食、房劳、一切发物。
-
消核汤
《外科大成》卷四:方名:消核汤组成:金银花1钱5分,天花粉1钱5分,山药1钱5分,蒲公英1钱,夏枯草1钱,海石粉1钱,南苍术1钱,前胡1钱。主治:痰核。用法用量:用水2钟,煎8分,食远服。
-
消疳定痛散
《外科大成》卷二:方名:消疳定痛散组成:黑羊角(煅)2钱,川山甲(炒)2钱,乳香1钱,没药1钱。主治:下疳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空心黄酒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作1服。
-
消瘤神应散
《外科大成》卷四:方名:消瘤神应散组成:山慈姑、海石、昆布、贝母各等分。主治:瘿瘤。用法用量:每服2钱,白滚水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消瘴膏
《外科大成》卷四:方名:消瘴膏组成:鲫鱼1尾,血余(鸡子大)1团,猪汁油1斤。主治:凛疽,瘴疽。用法用量:煎枯去滓,加黄蜡1两,熔化成膏。涂之。
-
通隘不二散
《外科大成》卷四:方名:通隘不二散组成:硫黄1钱,靛花1分。主治:杨梅结毒发于咽,腐烂疼痛,汤水难入者。用法用量:用凉水1酒钟调服。外吹紫粉人中白散,或用红粉涂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清金散
功效:润燥、清金、降气、消痰。《片玉痘疹》卷十二:方名:清金散组成:茯苓、陈皮、甘草、知母、桑白皮、桔梗、杏仁、前胡、黄芩、栀子仁、地骨皮、枳壳、胆星、款冬花、马兜铃、青木香。四物加阿胶、丹皮、杜仲、蒲黄以养血、补血、凉血;黄芩、槐花、防风、地榆、甘草、兰叶直入阳明,以清热祛风。
-
琼花散
《外科大成》卷四:方名:琼花散别名:琼液散组成:闹羊花(洗净,焙干)。主治:跌打损伤,夹伤,拶伤,杖伤,并寒湿筋骨疼痛。用法用量:每服3-5分,壮者7分,黄酒调服,随饮至醉为度;或先饮酒至半酣,次服药,再饮至大醉为度,连服3次全愈,弱者间1日再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瑞龙膏
《外科大成》卷四:方名:瑞龙膏组成:鲜鲫鱼(大者)1尾,鲜山药如鱼长1条(去皮)。主治:一切肿毒,对口、乳痈、便毒红肿焮痛者,不同未成已成。用法用量:摊敷肿处,绵纸盖之,黄酒润之。制备方法:先将鱼入石臼内杵烂,次入山药,再杵如泥,量加冰片,和匀。
-
五香流气饮
《外科大成》卷四方之五香流气饮:组成:金银花二两,小茴香、炒僵蚕、羌活、独活、连翘(去心)、瓜蒌仁各一两五钱,藿香五钱,丁香二钱,木香、沉香、甘草各一钱。由肝、脾二经湿热凝结而成,生于小腿肚里侧,疼痛肿硬,长有数寸,形如泥鳅,其色微红。用法用量:分为十剂,水煎,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
五加三皮散
《外科大成》卷四:方名:五加三皮散组成:五加皮2两,桂皮1两,绵皮1钱5分,良姜5钱,砂仁5钱。主治:跌扑损伤。用法用量:每服3茶匙,黄酒调服。加减:如骨碎,加丹皮1两,乳香、没药、血竭各1钱。制备方法:上为末。
-
五加四灵散
《外科大成》卷四:方名:五加四灵散组成:五加皮3钱5分,骨碎补3钱5分,川续断3钱5分,威灵仁3钱5分。主治:跌扑损伤。用法用量:陈酒2碗,煎1碗服。
-
药线结扎法
药线结扎法是用药物丝线结扎所需除去的组织,阻断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其坏死脱落的方法。如明代《外科正宗》中用芫花、壁钱与白线同煮至汤干;清代《外科大成》用芫花根、雷丸、蟾酥、草乌煮生丝线药汁尽被丝线吸收;2.凡头小蒂大的痔核,可用缝针贯穿其根部,再用8字式结扎法或采用“四”字形结扎。主治寻常疣。
-
足大趾端
足大趾端为经外奇穴名。出《外科大成》。位于足大趾尖端。左右计2穴。主治便毒、穿踝疽。一般灸3壮。
-
马𤷍
马𤷍为病名。《外科大成》卷四:“流注之症,俗称马𤷍。”又名流注。即肢体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流注出自《仙传外科集验方》。由于毒邪内侵,当气血虚弱之时,流窜不定,致使肢体深部发病,肌肉组织结块或漫肿、有单发或多发,久而成脓,溃后脓尽可愈,或此愈彼发。由于发病的原因、部位及临床表现不同,又分为湿痰流注、瘀血流注、暑湿流注、湿毒流注、缩脚流注、骼窝流注、锁脚流注、锁脚马𤷍、关节流注、冷流注等。
-
内吊
内吊为病名。出《外科大成》卷四。多因寒邪侵袭肝肾二经而致。症为阴囊肿痛,连及少腹,甚或睾丸上缩,待痛止还纳原位。宜内服乌梅散。
-
手痈
即手心毒。又名掌心毒、病穿掌、贫子盂、擎珠毒、擎疽、擎珠疽、穿窟、天蛇、穿掌毒、穿掌疽、瘭疽、手心痈、手痈、穿板疔、并与托盘疔互称,或称托盘疽;偏于掌边者,又名穿掌毒、穿埂毒、鹚痈、穿边天蛇、穿埂天蛇等,名目繁多。治宜定痛解毒消肿,内服定痛消毒饮或银花解毒汤。外治:初宜隔蒜灸;或贴生附子片;
-
丹毒痈
又名小腹疽、小腹痈、丹毒痈。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丹毒发疽
丹毒发疽为病名。出《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即丹毒发。出《外科大成》卷二。多因服丹石之类药物所致。发于背,初起细癗无数,形如汤火所伤,赤晕延开,烦渴思饮。治宜内服黄连消毒饮,兼服国老膏,或六味地黄汤徐饮;外用生牛肉薄片贴之,或香油调青黛,加冰片少许外敷。
-
凤眉疽
又名发眉疽、眉发、发眉、眉发疽、凤眉疽。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五龙散等敷贴。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外科心法要诀
《外科心法要诀》为书名。16卷(即《医宗金鉴》卷61~清·吴谦等撰。本书以《外科大成》一书为基础,进一步整理补充编成。其中卷61论述十二经脉及外科痈疽证治总论;卷76婴儿部为小儿外科病证。本书在中医外科疾病分类方面较为详细,治法切于实用,各病证候方剂均编成七言歌诀,并附有260余幅外科病图形。
-
发臂毒
发臂毒为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肘后痈。在肘后内侧者称内肘毒;在肘后外侧者称外肘毒,均由风火郁结,气血凝结而成。《外科大成》卷四:“无名肿毒者…治法有表证者散之,有里证者下之,外兼敷贴药等。”
-
吓痈
吓痈为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赫痈。指生于脐上三寸建里穴之腹皮痈。初起患部隐痛,后渐肿起于皮外,或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或脉迟紧未成脓。体壮实者,用双解贵金丸下之;若痛不减而加剧,为脓将成,宜急服托里透脓汤,待痈肿色赤应指,宜急切开引流。
-
松皮癣
治宜内服疏风清热饮,外用消风玉容散。松皮癣类似西医的寻常型银屑病。松皮癣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淀粉样变性。属中医白疕(《外科大成》)、疕风(《外科证治全书》)、松皮癣(《医宗金鉴》)、银钱癣等范畴。病因不明,与遗传、感染、免疫、精神因素等多因素有关。临床分为寻常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关节病型。
-
酒赤芍
酒赤芍以活血散瘀见长,清热凉血作用甚弱。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如治疗疮疡肿痛的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以及治疗双目红肿、流泪、灼热疼痛的祛风消赤散(《上海中医药杂志》)。
-
滑石粉炒鱼鳔胶
鱼鳔胶味甘、咸,性平。滑石粉炒鱼鳔胶的炮制方法:宋代有炙令焦黄(《圣济总录》)、制炭(《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炒制(《疮疡经验全书》)的炮制方法。如治肾虚气弱,阳痿不举,命门火衰,腰腿酸痛,精神疲倦,食欲不佳的三肾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及肾水不足、阴虚血虚的鱼鳔丸(《拔萃良方》)。
-
炒鱼鳔胶
鱼鳔胶味甘、咸,性平。滑石粉炒鱼鳔胶的炮制方法:宋代有炙令焦黄(《圣济总录》)、制炭(《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炒制(《疮疡经验全书》)的炮制方法。如治肾虚气弱,阳痿不举,命门火衰,腰腿酸痛,精神疲倦,食欲不佳的三肾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及肾水不足、阴虚血虚的鱼鳔丸(《拔萃良方》)。
-
鱼鳔珠
鱼鳔胶味甘、咸,性平。滑石粉炒鱼鳔胶的炮制方法:宋代有炙令焦黄(《圣济总录》)、制炭(《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炒制(《疮疡经验全书》)的炮制方法。如治肾虚气弱,阳痿不举,命门火衰,腰腿酸痛,精神疲倦,食欲不佳的三肾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及肾水不足、阴虚血虚的鱼鳔丸(《拔萃良方》)。
-
寻痛丸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外科大成》卷四方之寻痛丸:组成:五灵脂1两,草乌(炮)1两,杏仁1两,沉香5钱,木香5钱,麝香1钱。《御药院方》卷八方之寻痛丸:组成:棕榈皮(烧存性)1两半,皂角子仁2两(炒),当归(去芦头)1两,乳香(别研)1两,没药(别研)1两,川山甲1两,木香半两,麝香2两(别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