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概述
前路脊柱截骨、植骨術用於先天性脊柱後凸的手術治療。因椎體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後凸和椎體分節不良較少見,但可引起嚴重脊柱畸形和功能障礙(圖12.29.3.2-0-1)。此病的分型有助於判斷預後和指導治療:①Ⅰ型,由椎體形成的缺陷所致,發生部位常在胸椎或胸腰段。本型多爲進行性,發展速度平均每年加重7°,臨牀所見後突畸形明顯。脊柱後突併發截癱的多屬此型。②Ⅱ型,同時存在椎體分節不良。平均以每年5°進展。本型未見有併發神經症狀的報告。病人多因下腰疼痛和體形外觀不佳而就診。下腰痛系因代償性腰椎生理前突加大所致。③Ⅲ型,爲Ⅰ、Ⅱ型混合出現。非手術治療如支具等對本病無效。手術方法各異,取決於畸形的分型、脊柱後突的嚴重程度,病人就診時年齡和有無神經症狀。Ⅰ型因可能併發截癱應及早治療。1~3歲即能發現的宜採用Moe關節面融合法做脊柱融合術。術後用石膏背心固定12個月。此年齡組經後方融合,其後突畸形會有所改善。因此不宜行前方融合術。年齡越小,常須骨庫的同種異體植骨。5歲以上病兒後突在50°以內的仍可行脊柱後方融合術。後突頂部常爲數個發育不全的椎體組成,且椎體間連接牢固,因此,頭環股骨牽引或頭環骨盆牽引方法對多數Ⅰ型病人不宜使用。截癱系因脊髓受其前方的椎體壓迫,一經牽引,脊髓更會向前移動使受壓加重。後方椎板切除無濟於事。
7 適應症
前路脊柱截骨、植骨術適用於:
1.Ⅱ型病人,凡後突畸形重的,應先行脊柱前方截骨術,以鬆解骨性畸形。
3.當首診時病人的年齡已大於15歲,後凸的角度已超過60°者,須進行二期手術治療。第一期行前方入路,對分節障礙的骨塊(或稱前方骨橋)行截骨術,並同時進行支撐植骨,2~3周後再行後路手術,常用雙Harrington加壓裝置。
9 術前準備
1.一般不宜行牽引。因爲脊髓受後凸畸形的牽拉已變得緊張,當牽引時易加重脊髓損傷。
2.根據X線片計算出截骨範圍。
3.電生理學檢查 做棘旁肌及下肢肌電圖檢查,瞭解脊髓神經損傷程度,作爲術中監測及術後隨診的對照資料。
4.肺功能測定 肺活量在60%以下者,必經行肺功能訓練,直到肺活量達60%以上後,再考慮手術,可降低術後發生肺部併發症的危險性。
11 手術步驟
11.1 1.切口
11.2 2.顯露椎體並截骨
按常規開胸入路切除肋骨,將其保留作爲植骨材料。用自動牽開器將切口牽開。結紮肋間血管,骨膜下剝離顯露椎體,以後凸中點爲中心,分離並切斷增厚的前縱韌帶(圖12.29.3.2-1,12.29.3.2-2)。用快速鑽頭或咬骨鉗逐漸截斷骨橋。若上下椎體完全融合,宜從前後分別截斷之,靠近後縱韌帶時,操作要特別小心,因有時後縱韌帶缺如,操作可能直接造成脊髓損傷。如後縱韌帶存在,則將其切開,直到能看到硬脊膜爲止。然後再向上、下和兩側擴大顯露,把前方受壓的全部骨組織去除(圖12.29.3.2-3~12.29.3.2-5)。
11.3 3.嵌入植骨
當受壓椎體減壓截骨結束後,取合適長度的腓骨或將取下的肋骨剪成骨塊嵌入減壓部位上下椎體間,用刮匙挖空椎體松質骨。在上、下端正常椎體處各形成一個小骨槽,利用取下的肋骨或髂骨塊縱行嵌入骨槽內,用手按壓骨塊,將後突得到支撐。在所有截骨處均要充分地填滿骨塊或骨片,如有可能則將胸膜縫合於椎體表面(圖12.29.3.2-6~12.29.3.2-9)。
11.4 4.關閉切口
12 術中注意要點
1.截骨時要多次少量地刮除突出椎體後緣骨質,防止後縱韌帶缺如時易引起脊髓損傷;另外後縱韌帶通常與硬膜粘連很緊,分離後縱韌帶時應注意這一點勿傷及硬膜及脊髓。
2.骨塊嵌入時要有一定的支撐力,截骨部位要填滿骨組織並應嵌牢骨塊,防止術後骨塊脫離傷及前方重要組織、器官,或影響癒合而影響脊柱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