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截肢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qián bì jié zhī shù

3 手術圖解

⑴設計皮瓣

⑵上翻皮膚筋膜瓣至截斷平面

⑶在截斷平面鋸斷橈尺骨

⑷擠壓近端肢體,檢查有無出血

⑸置引流後縫合

圖1 右側前臂截肢術

4 適應

1.肢體的原發惡性腫瘤,應早期高位截肢。病程早期,病變限於骨內,無遠距離轉移者可考慮腫瘤段切除,遠段肢體再植。

2.肢體嚴重感染(例如不能控制氣性壞疽),或藥物和一般手術無法控制的化膿性感染併發嚴重敗血症,威脅病人生命,不截肢不足以挽救生命者應及時截肢。

3.肢體嚴重而廣泛的損傷,無法修復或再植者,須當機立斷施行截肢術。

4.由於動脈血栓形成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硬化糖尿病等原因所引起的肢體供血不足,已有明顯壞死者,應截肢。

5.先天性多指(趾),可以截除。

6.肢體嚴重畸形影響功能,而矯形手術無法改進功能,在截肢後穿截假肢反能改進功能者,可考慮截肢。

5 術前準備

1.截肢會給病人帶來嚴重的精神和肉體上的創傷,因此,應詳細地向病人及其親屬解釋截肢的必要性和假肢裝配及使用中的問題,做好思想工作。如系開放性截肢,尚需說明須再次截肢。

2.開放性截肢後再截肢的病人,最好等待傷口癒合後手術;如未癒合,應先植皮。

3.除因供血不足以致肢體壞死者外,所有截肢應於截斷平面的近心端置充氣止血帶,以減少失血保持術野清晰。

4.一般情況不佳者和高位截肢者,術前應做好輸血準備,以防休克

5.各種特殊情況,如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應在術前、後用胰島素抗腫瘤藥控制

6 麻醉

關節平面以遠的截肢用臂叢麻醉;肘平面以近用全麻;下肢選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兒童、少年及精神緊張的成人應用全麻。

7 手術步驟

1.體位 仰臥位,病側軀幹緣儘可能靠近手術檯邊緣,病肢外展,平置於另一小手術檯上。上臂置充氣止血帶。

2.設計皮瓣 腕關節以上的截肢,前、後皮瓣應等長,各等於截斷平面直徑(約1/3圓周)的1/2,前、後皮瓣的交點在截骨平面內、外側中點,使切口瘢痕正好落在殘端的正中[圖1 ⑴]。於體表標出皮瓣切線及截斷平面。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深筋膜,於筋膜分離,上翻皮瓣至截斷平面[圖1 ⑵]。

3.切斷血管神經 分離尺、橈動脈及正中神經、尺神經,常規處理後切斷。注意在不同的截斷平面,血管神經解剖位置會有差異。不同斷面的血管神經位置見肢體橫斷面圖[見斷肢(指)再植術]。

4.截肢 於截斷平面下2cm,用截肢九與骨垂直,環形切斷肌肉,於肌肉回縮的平面,保護近側肌肉後切開骨膜,鋸斷尺、橈骨,截除病肢,銼平面緣[圖1 ⑶]。

5.處理殘端 鬆開止血帶,徹底止血。再於近端加壓檢查血管的結紮牢靠[圖1 ⑷]後,即可沖洗斷面,修整肌肉與皮瓣長度,置膠皮引流後縫合深筋膜及皮瓣,最後加壓包紮殘端[圖1 ⑸]。

[術中注意事項]

1.前臂理想的截斷平面是中、下1/3交界處。前臂下1/3的截肢,皮瓣供血將會不足,殘端易發涼、青紫,不宜裝配假肢

2.骨間血管不易預先顯露和結紮,因此,在截除肢本鬆開止血帶後,應銜處理骨間血管,以減少失血

3.術中如發現橈、尺骨互相靠攏,特別是兒童截肢,應用薄肌瓣覆蓋骨端,以防交叉癒合,影響前臂旋轉功能

8 術後處理

1.斷肢由於疼痛引起的肌肉痙攣和關節屈曲,可發生縫線撕裂或關節攣縮。術後宜用夾板固定於功能位,用三角巾懸於頸部,次日可離牀活動。待不痛後,應鼓勵早期功能鍛鍊。

2.牀旁預先備好止血帶。術後密切觀察,如有大出血,應立即上止血帶臨時止血然後手術探查處理。

3.注意局部有無感染發生。局部疼痛,全身發熱,應檢查切口,並作相應處理。如傷口無分泌物,於手術後1~2日拔除香菸引流。

4.一般在術後10~14日拆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