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足太陰經病證

中醫病證名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pí zú tài yīn jīng bìng zhèng

2 註解

脾足太陰經病證   病證名。指脾經經氣異常所產生的病證。《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爲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爲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後世著作(如《脈經》和一些鍼灸著作)在“是動”和“所生”的證候方面又有所補充。參見脾病有關各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