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之
概述:为之为经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作长疆。别名气之阴郄、橛骨、气郄、为之、骨骶。足少阴、少阳之会。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配百会、气海治脱肛;刺灸法: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5~长强(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图36(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
耳鸣、耳聋
脾主输精,功在升运,脾弱则清气不能升奉于耳,耳窍反为浊气所蒙,同时,脾虚则运化不健,湿浊不化,痰液内生,痰蕴生热,上壅清窍,所以痰火、湿浊引起的耳鸣、耳聋,又多与脾胃气虚有关。《医贯》卷五云:“耳鸣以手按之而愈鸣者,实也。”舌苔薄黄而腻,脉象弦滑。苔薄白腻,脉浮或弦数。
-
气不足
气不足为病因病理学名词。指正气不足。《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
内耳眩晕病
经过30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经验积累,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用药选方、针灸、气功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处方: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钩藤15克,山萸肉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淮山药15克,泽泻12克,淡竹茹9克,菖蒲9克。加减:失眠健忘加枣仁、远志;(4)肾虚精亏治法:益肾养髓。
-
上气
2.肺气上逆喘咳。《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证治准绳·杂病》:“上气者,盖气上而不下,升而不降,痞满膈中,气道奔迫,喘息有音音是也。”《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
上气不足
上气不足为病机,指五脏六腑上升于头部的精气不足。《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
台湾医学
吴沙(1731~在卫生行政方面,分设中央及地方卫生行政机关。(2)地方病、寄生虫病与毒蛇咬伤①甲状腺肿:此为台湾广泛分布的地方病之一,其病因与饮水中钙含量过高和碘含量过低有关,甲状腺肿在台北州浊水溪上游、新竹州大溪一带、台中州埔里地方、高雄州、台东及花莲港山地均有分布,山地人发生率最高,台湾本岛人次之。
-
七损八益
七损八益是有关房中术的最早论述。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天下至道谈》解开了这一迷团。为之出汗,曰外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张志聪谓阳常有余故须损,阴常不足故须益。故避免阴精亏损,才可阴阳调和。王冰注女子二七月经始至,以后按月经血盈满即来月经,此正常,为七可损。
-
久聋
其脏真不亏者,病在经络,鸣声虽暴、尚属实证,治用疏风、散热、开郁、宣窍、化痰以宣开蒙闭,调治稍易,疗程较短。这时不能一味补虚固本,要注意标本同治,针对不同病机,兼解风、痰、火、郁等实邪,才能达到通窍开闭的目的,比如肾虚之聋,水不涵木,病兼肝火上盛的要注意滋阴清降;
-
开关法
开关法为自我按摩方法。转动两肩关节。《医学入门·保养》:“先以左手脾(肱)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数。次以右手脾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次,复以左右脾骨并左右肩,向前圆转九次,加至一九、三九亦好,但要从容和缓为之,或先缓后急亦可为之。此法疏通膏肓、降心胞络火。与张紫丘治瘵开关药方意同,善治少劳昏痛胸紧。”
-
肝生于左
“肝生于左”其义有二:一是谓肝气主升。根据左升右降的理论,故肝的行气部位在左。二是属古人认为的一种胸腹体表刺禁之要害,并非指脏器的解剖位置。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
囟门
囟会穴在督脉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囟会配上星、风门,有宣肺清热,利鼻窍的作用,主治鼻渊,鼻塞。
-
囟中
经外奇穴·囟中:囟中为经外奇穴名。囟会穴在督脉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囟会配百会、前顶,治头风。
-
鬼门
概述:鬼门: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囟会穴在督脉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或于上星穴后1寸处取穴。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
-
左右补泻
左右补泻指以捻转的左右方向区分补泻,即捻转补泻法。《针灸大成》:“转者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为之左,大指往下退为之右…《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蒲葵根
出处:蒲葵之名始见于《南方草木状》。叶阔肾状扇形,直径达lm以上,掌状深裂至中部,裂片线状披针形,基部阔4-4.5cm,先端长渐尖,2深裂,其分裂部分下垂,长达50c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栽于庭园或宅旁,本种在广东新会县栽培较多。4.病虫害防治:绿刺蛾和灯蛾,为害叶芽和嫩叶,可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杀。
-
原
阳经于五输穴外另有原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如太渊(肺),神门(心),大陵(心包),太白(脾),太冲(肝),太溪(肾),合谷(大肠),腕骨(小肠),阳池(三焦),冲阳(胃),丘墟(胆),京骨(膀胱)。《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
候
《素问·病能论》:“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⑤时令名,五天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参“三部九候”。《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
-
小便黄赤
小便黄赤为病证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宜火府丹。宜凉胃汤。又曰肺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然下焦之热,岂但是哉,或由肾虚有火,宜补阴丸;阴虚火旺而溺赤者,咽干口燥,口舌碎痛,心烦失眠,舌红,脉细数,宜黄连阿胶汤;黄疸、泄泻、鼓胀、水肿、多汗、热淋等,小便皆可见黄赤。
-
森田疗法
概述:森田心理疗法简称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19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换句话说,疑病素质是神经衰弱、强迫观念症、焦虑发作、各种恐怖症等神经症发病的基础。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治疗原则的着眼点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陶冶性格。
-
顶门
囟会穴在督脉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顶门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囟会配上星、风门,有宣肺清热,利鼻窍的作用,主治鼻渊,鼻塞。
-
囟会
囟会穴在督脉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囟会配上星、风门,有宣肺清热,利鼻窍的作用,主治鼻渊,鼻塞。
-
中气不足
中气不足指中焦脾胃之气虚弱、运化失职的病症。症见面色黄而少华、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眩晕、声低、气短、倦怠乏力、便溏、胃痛而喜按,舌嫩苔厚,脉虚等。《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治宜补益中气。
-
身目俱黄
身目俱黄为症状名,指全身皮肤和白睛黄染的表现,为黄疸病之主症。《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针灸疗法,瓜蒂散搐鼻、毛茛发泡疗法等,对退黄及其他症状都有一定疗效。
-
蜀漆
《*辞典》:蜀漆:出处:《本经》拼音名:ShǔQī别名:鸡屎草、鸭屎草(《日华子本草》)。(《纲目》千金汤)各家论述:①《本经逢原》:蜀漆,即常山之苗,故《本经》治疟,及咳逆寒热,积聚蛊毒,功效与之相类。②《得配本草》:蜀漆,其气升散,其性飞腾,能开阴伏之气,能劫蓄结之痰,破血行水,消痞截疟。
-
礜石
《*辞典》:礜石:出处:《本经》拼音名:Y Sh 别名:礜(《山海经》),青分石、立制石、固羊石(《本经》),白礜石、鼠乡、泽乳(《吴普本草》),太白石,石盐(《别录》)。李氏:大寒。③《别录》:除热,明目,下气,除膈中热,止消渴,益肝气,破积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棘针为之使。其热毒之性,不减砒石。
-
眼保健操
属自我推拿。它通过对眼部周围一些穴位的轻柔按摩,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除眼肌疲劳,减轻睫状肌痉挛,消退眼部郁血,有助于预防近视眼的发生,并对近视(尤其是假性近视)和视力减退有一定治疗作用。相摩,拭目,令人目明。”《圣济总录》:“《太上三关经》云:常欲以手按目近鼻之两眦,闭气为之,气通即止。
-
指捻
指捻为针刺手法名。《针灸大成》:“指捻者:凡下针之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内捻者,令气至下而治病。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如出至人部,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侠邪气退至针下出也。”《针灸大成》列作十二手法之一。参见捻法条。
-
子午补泻
子午补泻针刺补泻手法之一。《针灸大成》卷四:“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右转逆阳,为之泻。《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又有根据经脉走向不同而分左右转。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左转逆经为泻。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王(亻儿)丹砂
《苏沈良方》卷六:组成:光明辰砂28两,甘草2大两,远志2大两(去心),槟榔2大两,诃黎勒皮2大两,紫桂肉8大两(捣碎)。第1日兼夜用阴火,水纹动;第2日兼夜用阳火,鱼眼沸;第6日兼夜用金火,沸乍缓乍急;7日满,即出丹砂,于银盒中蒸,其盒中先布桂肉1两(拍碎),即匀布丹砂,又以余桂1两覆之,即下盒,置甑中;
-
人参竹茹汤
《普济方》卷二○六引《卫生家宝》:组成:人参1两,橘皮1两(去白),半夏1两(汤洗),甘草半两(炙),新竹茹1两(青者)。主治:胃口有热,呕吐咳逆,虚烦不安。用水1盏半,加生姜7片,竹茹1团,水煎,温服。主治:初受孕,多有呕逆,饮食不下,为之恶阻,火甚者。
-
宁神内托散
《不居集》上集卷十:组成:丹参1钱,人参5分,续断1钱,远志6分,茯神8分,甘草3分,柴胡8分,枣仁6分,当归8分,干葛8分,生姜、大枣。若心虚不眠,多汗者,加五味子3分;若邪盛不能解散,加秦艽、羌活5-7分。各家论述:方中茯神、丹参以宁神,枣仁、当归以补肝血,柴胡、葛根以托外邪,远志交通心肾,续断专理劳伤。
-
拓肿方
《千金》卷二十二:方名:拓肿方别名:拓汤组成:大黄3分,黄芩3分,白蔹3分,芒消3分。主治:痈疽,疔肿。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取3升汁,故帛4重纳汁中,以拓肿上,干即易之,无度数,昼夜为之。附注:拓汤(《千金翼》卷二十三)。
-
柘根煎
《普济方》卷三六五:方名:柘根煎组成:柘根弓。主治:小儿心热,口内生疮,重舌、鹅口及燕口者。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去滓更煎,取5合。细细敷之,数数为之。
-
桑白皮沐头方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方名:桑白皮沐头方组成:桑白皮2升(细切)。功效:安发生发润发。主治:脉极虚寒,鬓发堕落。用法用量:上以水淹渍,煮5-6沸,去滓,洗沐鬓发,数数为之。
-
珠玉二宝粥
《衷中参西》上册:方名:珠玉二宝粥组成:生山药2两,生薏米2两,柿霜饼8钱。主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一切阴虚之证。医者因其年少,多用滋阴补肾之药,间有少加参、耆者,调治二月不效,饮食减少,痰涎转增,渐至不起,脉虚数兼有弦象,知其肺脾皆有伤损也,授以此方,俾一日两次服之,半月痊愈。
-
流行学
流行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它是群体医学的一门学科,曾译流行病学。随着一些国家传染病发病率的下降,特别是抗生素及其他特效疗法的出现,某些传染病的死亡率急剧下降,因此传染病死亡率在许多国家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一些非传染病如心脑疾患、恶性肿瘤等成了主要死因。
-
顾国龙
顾国龙,1934年6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学医时间:1958年从医时间:1964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喻嘉言、王清任、张锡纯、傅宗翰。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热论》、《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
-
丁元荐
丁元荐为明代医家。自号曲肱道人,父雅好医,录方成帙。万历十五年(1587)与名医缪希雍交善,切磋医术,得益颇多。取缪氏医案及论说,刻成《先醒斋笔记》(1613),并为之序。
-
外维
外维指外眼角的联系组织。指维系目外眦之筋,包括眼外直肌等。为足少阳经筋的分支。《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张介宾注:“此支者,从颧上斜趋结于目外眦,而为目之外维,凡人能左右盼视者,正以此筋为之伸缩也。”
-
开宝重定本草
《开宝重定本草》为书名,系开宝七年李昉等据《开宝新详定本草》重予修订,改名《开宝重定本草》。开宝六年(973)由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等9人,取《唐本草》、《蜀本草》等详校,并以《本草拾遗》等书相参,重新整理补充修订而成。新增药物计133种,马志为之注解,翰林学士卢多逊等予以刊定。
-
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
《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为儿科著作。宋·杨士瀛(仁斋)撰于景定元年(1260)。本书卷一、二“初生”,述小儿噤风、撮口、脐风、惊风;卷四论伤寒、脾胃、丹毒;杨氏于小儿胎毒反对用朱砂、水银汞类药物;此书明嘉靖时徽州朱崇正为之补遗,附以插图。现有《杨仁斋著作三种》本及日抄本建国后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目睛𥆧动
即目珠掣动。治宜养血为主,佐以清热息风,可用阿胶鸡子黄汤或四物汤加山栀、石决明、钩藤等。清·余梦塘《保赤存真》卷四:“目为肝窍,肝藏血,血不足则肝火内生,故睛动。”治宜四物汤以益其血,加柴胡、山栀以清其肝,使阴血内荣则虚风自息。若因肝经血燥而致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其化源;
-
目睹不明
目睹不明为症状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目者,五脏六腑阴阳精气,皆上注于目。目昏又名眼昏、目昧、目昏昧、目瞀、目暗不明、眼暗、眼阉、目茫茫、目 、目 、视物 。为视物不明的证候。《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气滞血瘀,玄府闭塞;
-
头倾视深
头倾视深为症状名。衰老末期精气空虚的症状。《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头倾,头低垂不能举;视深,目下陷而无光。张志聪注:“髓海不足,则头为之倾。神气衰微,则视深目陷。”
-
毕法
毕法(约1750~1780)为清外科医家。字苍霖。精外科证治,与名医许克昌论研医理。尝发愿著《外科证治全书》,遂博采方书,以叙痈疽证治。年仅三十而卒,其书仅成3卷。后许氏为之续成,共5卷。
-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获得,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一场革命,是继CT、B超等影像检查手段后又一新的断层成像方法,与CT相比,MRI具有高组织分辨力和无放射损伤等优点。
-
王肯堂
简介:王肯堂(1549~学术贡献:他博鉴医书,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长期搜集材料,经十一年编成《证治准绳》44卷,分杂病,类方、伤寒、外、儿、妇等六科,故又称《六科证治准绳》。其所汇集之《古今医统正脉全书》,辑自《内经》以下历代有代表性之医著计四十四种,是影响较大的中医丛书。
-
顽痰
①坚结胶固之痰。亦称老痰、结痰、郁痰。痰在咽喉,咯不出,咽不下,即老痰、结痰也。”②指痰阻心窍而致癫狂者。《证治汇补》卷五:“若抚掌大笑,言出不伦,左顾右盼,如见神鬼,片时正性复明,深为赧悔,少顷态状如故者,此膈上顽痰泛滥洋溢,塞其道路,心为之碍,痰少降则正性复明,痰复升则又举发,名之曰癫。
-
虚聋
《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四:“虚聋者肃肃作声。”由肾虚气血亏耗,或病后风邪乘袭所致。属阴虚者,宜滋阴补肾,用滋肾丸、四物汤、肾气丸等方;阳虚者,宜温阳补肾,用八味丸、益肾散、磁石汤等方。《医述·耳》:“虚聋由渐而成,必有兼证可辨;如面颊黧黑者,精脱;少气嗌干者,肺虚;目(目巟)善恐者,肝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