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则补之
虚则补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又称虚则实之。指对虚证宜用补法,以恢复正气。
-
产后恶露不绝
疾病科属:妇科疾病概述:产后恶露持续三周以上仍淋沥不断者,称为产后恶露不绝。方药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处方:北黄芪30克,白术15克,陈皮6克,升麻12克,党参20克,当归头15克,柴胡6克,炙甘草9克,鹿角霜15克,炮姜9克,七叶一枝花15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如兼血热者,加蒲公英、败酱草。
-
虚者补之
虚者补之为治则。又称“虚则补之”。指针对虚弱性的病证采用补益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
治则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黄帝内经灵枢》所载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类均是治则。故夫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其亦巧于规矩者乎。”治则指导治法,而治法体现治则。
-
正治
正治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如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者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为针灸治疗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等篇。意谓对虚实不明显的病症,只须按经取穴治疗。而不必分补泻,与“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并列。张介宾说:“言本无虚实之可据,而或有邪正之不调者,但求所在之经以取其病也。”
-
灸法补泻
灸法补泻记载于《黄帝内经灵枢·背输》:“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艾灸补法,艾炷点燃后,不吹其火,待其自灭;艾灸泻法,医者用口吹旺艾火,便其速燃,待病人感觉皮肤灼烫,随即加上艾炷再灸,要使艾火很快熄灭,不伤皮肤。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解释艾灸补泻时说:“火烧其处正气聚,故曰补也;
-
虚则实之
虚则实之为治则之一。虚则补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又称虚则实之。指对虚证宜用补法,以恢复正气。
-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指手少阳三焦经经气异常所致的病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谓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热则疾之
热则疾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对热症当用疾刺快出针,以泄其热。《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谓邪热亢盛,体温较高的实热证,采用针刺泄热驱邪。宜浅针,急针,不留针,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脾足太阴经病证
脾足太阴经病证病证名。指脾经经气异常所产生的病证。《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为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为病证名,指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证。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有热,便肠垢。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
-
补
补①用补药治疗虚证。《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②指针刺补法。《灵枢·四时气》:“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
-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指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异常所产生的一系列病证。其中又分为是动病与所生病。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晋·王叔和在上述“是动、所生”病之外,又补充了少腹偏肿而痛,小腹满而气癃等证(见《脉经·膀胱足太阳经病证》)。
-
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中医的治疗原则主要从整体观出发,重视辨证施治,具体原则是:1.根据疾病的本质,确定相应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3.根据标本缓急,确定“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俱急,则标本同治”或“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原则。所立之法应具体明确,如“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提脓去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