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经
主要内容: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其他《脉经》:黄公兴、秦承祖、康普思(以上见《隋书·经籍志》)、王子颙、甄权(以上见《新唐书·艺文志》)、李勣(见《崇文总目》)等均撰《脉经》,均佚。
-
心手少阴经病证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又:“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
方谷
方谷(1508~)为明代医家。钱塘(今杭州)人。平时常劝导其门人多留心脉诊,负责诊察,勿忽视病家之实情而虚虚实实,要认真分析病情。著述有《医林绳墨》一书,由其子方隅编集成册,由他自己校正而成书。他在医理上,宗《内经》、《脉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参证宋、金、元等名家之说,对初学中医有一定参考价值。
-
五绝
概述:五绝为病证名。即心绝、肝绝、脾绝、肺绝、肾绝。《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危重证候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绝治法》:“凡魇寐、产乳、自缢、压、溺五者,令人卒死,谓之五绝。”
-
无子
无子为病名。有因后天病理变化者,常见肝郁、血虚、痰湿、肾虚、胞寒、血瘀等引起冲任失调,难以摄精受孕。治疗详见肝气郁结不孕、血虚不孕、痰湿不孕、肾虚不孕、胞寒不孕、血瘀不孕等。胞寒不孕的治疗:治宜温阳补肾,方用桂附八味丸或温胞饮(白术、巴戟肉、人参、山药、芡实、杜仲、兔丝子、附子、肉桂、补骨脂);
-
徐行
徐行①明末清初医家。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因病自学医经医方。精脉诊,擅治伤寒。尝撰《伤寒论遥问》十四卷(1672年)、《伤寒续论遥问》四卷,后附有《张仲景伤寒原方遥问》。另撰《脉经直指碎金集》,未见刊行。②清代医家。字安步,一字鉴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著有《内经旁训》、《医学蒙求》四卷(1804年)。
-
心实证
心实证为证候名。治宜清泄心经热邪,方用茯神汤、石膏汤、泻心汤等方。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治宜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滋阴降火,或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以及活血化瘀等法。《备急千金要方》:“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名曰心实热也。”
-
心病
心病为病证名。又:“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
云岐子脉诀
《云岐子脉诀》为脉学著作,全称《云岐子七表八里九道脉诀论并治法》。元·张璧撰。撰年不详。此书参考《内经》、《脉经》、仲景脉法理论,结合后世有关论述及其家传脉学,分述七表八里九道脉主病及方治,颇多个人识见。后辑入《济生拔粹》。现存《济生拔粹》本。
-
阴维脉病
概述:阴维脉病为病证名。由阴维脉经气异常所致。症状:《难经·二十九难》:“阴维为病,苦心痛。”辨证论治:《杂病源流犀烛·阳维阴维脉病源流》:“按仲景法,太阴症则用理中汤,少阴症则用四逆汤,厥阴症则用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参其法,酌其剂,以治阴维之病,乃洁古所以治足少阳三阴交之意也。”
-
医灯续焰
《医灯续焰》脉学著作。二十一卷。明·王绍隆传,清·潘楫增注。初刊于1652年。潘氏取崔嘉彦《四言举要》(明·李言闻删补改订本)予以注释。注文多据《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以及张洁古、刘完素、朱丹溪、李东垣等诸家学说。内容比较详备。现存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眼睥
上眼睑又称目上胞、睑,下眼睑称目下胞、睑。眼睑中医称为胞睑、眼睑、眼胞(《脉经》)、目睥、目胞(《张氏医通》卷八),是眼的最外部分,包括上睑(又称上胞、上睥)和下睑(又称下胞、下睥),有保护眼球的作用。眼睥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胞睑的组织结构由外向内分为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睑结膜五层。
-
眼胞
眼睑中医称为胞睑、眼睑、眼胞(《脉经》)、目睥、目胞(《张氏医通》卷八),是眼的最外部分,包括上睑(又称上胞、上睥)和下睑(又称下胞、下睥),有保护眼球的作用。内眦处有肉状隆起为泪阜;3行排列整齐的睫毛,后唇有睑板腺开口,前、后唇之间称唇间线或灰白线。睑板内外两端各连一带状结缔组织,即内、外眦韧带。
-
伤寒论注
概述:《伤寒论注》为伤寒著作。刊本颇多,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来苏集》排印本。清·王丙撰。此外,王氏于本书后复有《伤寒论附余》2卷,列述冬温、温疟、风温、温毒、湿温、寒疫诸病,并附《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迥澜说》、《时节气候诀病法》各一卷,亦均经陆氏校正。
-
脉理正义
《脉理正义》脉学著作。明·邹志夔撰。刊于1635年。邹氏汇集诸家学说阐析脉理,卷前列辨脉十篇,颇多个人心得体会。其三卷、四卷曰类证,详其使用也;其五卷曰萃经,搜其故典也;其六卷曰外诊,估诊之不逮也。”邹氏立论多宗《内经》、《脉经》,于后世诸家,推重滑寿《诊家枢要》。现存康熙刻本。
-
脉诀四言举要
《脉诀四言举要》脉学著作。清·王道纯在宋·崔嘉彦《脉诀》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注释。原附于《本草品汇精要》之后。上卷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之理,参合人个见解,以另分子目的方式诠释崔氏《脉诀》;下卷扼要叙述四诊,并附《脉诀》(指高阳生《脉诀》)考证及崔氏《四言举要》原文。
-
金匮要略直解
《金匮要略直解》金匮著作。清·程林编注。刊于1673年。本书主要征引《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甲乙经》等古典医籍,并参考六朝、唐、宋有关著作,对《金匮要略》加以诠解。这种以经解经的注释方法虽避免了以往某些注家囿于主观臆测,但却反映出程氏学术思想趋于保守而很少发挥出个人创见。
-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为丛书名。明·王肯堂辑。刊于1601年。
-
双躯
双躯即双胎。出《脉经》。亦名双生、骈胎。指妇人一次怀二胎。
-
肾实证
肾实证证名。由肾经邪气盛实所致的证候。《脉经》卷二:“肾实也,苦恍惚,健忘,目视(目巟)(目巟),耳聋,怅怅,善鸣。”病苦膀胱胀闭,少腹与腰脊相引痛。”《圣济总录》卷五十一:“肾实,论曰:足少阴肾之经,其气实为有余,则舌燥咽肿,上气嗌干,咳喘汗出,腰背强急,体重内热,小便黄赤,腰脊引痛,足胫肿满。
-
三管
三管为任脉的上脘、中脘、下脘三穴合称。管,与脘通。见《脉经》。《脉经》:“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宜服生姜茱萸蜀椒汤、白薇圆,针灸三管。”
-
乳中
《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载乳中为十三鬼穴之一。别名:乳头(《圣济总录》),乳首(《普济方》),当乳。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朱丹溪曰:“乳房,阳明经气所经;故本穴能治目病也。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禁刺灸。《针灸甲乙经》: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
-
乳难
概述:乳难:1.难产;见《针灸甲乙经》。乳难出《神农本草经》滑石、贝母、泽泻等条。据《脉经》乳作产解,则乳难当为产难、难产之意。乳汁分泌不足或乳汁不下·乳难:乳难指乳汁分泌不足或乳汁不下。
-
濡脉
濡脉为脉象之一。指浮而细软,轻取可以触知,重按反不明显的脉象。《脉经》:“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脉诀汇辨》:“濡者,即软之象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濡脉主诸虚,又主湿。多见于亡血伤阴或湿邪留滞之证。
-
青崩
青崩病名。出《脉经》卷九。指崩下之液体为青色者,临床极少见。参见青带条。
-
切脉
切脉为诊查脉象的方法。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前人有二十四脉(《脉经》)、二十七脉(《濒湖脉学》)、二十八脉(《诊家正眼》)、三十脉(《诊家枢要》)、三十二脉(《诊宗三昧》)等诊法,现多沿用二十八脉。即十二经脉左右相加,并任脉、督脉、阴蹻、阳蹻共二十八脉。
-
齐能之
齐能之南宋时医家。字实轩,新安(今属河南)人,精研医理,尤对阴阳太素脉之类颇有研究,尝著有《太素造化脉论》、《太素脉经诗诀》,国内未见有传本。
-
募穴
募穴(alarmpoint)为经穴分类名。指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以后《脉经》《针灸甲乙经》等逐步补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临床上募穴可与背俞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
-
目胞
眼睑中医称为胞睑、眼睑、眼胞(《脉经》)、目睥、目胞(《张氏医通》卷八),是眼的最外部分,包括上睑(又称上胞、上睥)和下睑(又称下胞、下睥),有保护眼球的作用。内眦处有肉状隆起为泪阜;3行排列整齐的睫毛,后唇有睑板腺开口,前、后唇之间称唇间线或灰白线。睑板内外两端各连一带状结缔组织,即内、外眦韧带。
-
门户
2.经气出入道路。五脏在面部分属部位·门户:门户为人体部位名,指五脏在面部分属部位。《望诊遵经》:“所谓门户者,阙庭:(印堂)肺门户;《脉经》:“病人首部,耳目口鼻有里气起,入于口者,为入门户。”《黄帝内经灵枢·卫气》:“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
-
龙门
概述:龙门:1.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妇人胞落颓,灸龙门二十壮,三报。在玉泉下,女人入阴内外之际。”龙门(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解剖部位名·龙门:龙门为解剖部位名。出《脉经》卷九。指已婚妇女而未经分娩的阴道外口。经穴别名·龙门:龙门为泉门穴别名。见《经穴图考》。
-
林亿
林亿宋代医家。里贯欠详,尝任朝散大夫、光禄卿直秘阁。又于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与高保衡、孙兆等共同完成《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唐以前医书校订刊印,为保存古代医学文献和促进医药传播作出贡献。
-
绝产
绝产出《脉经》卷九。又名绝生、断产。一指妇女因病而终身不孕,或不再能生育;一指用药物、手术等方法达到终身不孕的目的。
-
经水绝
经水绝病证名。出《脉经》卷九。即经水断绝。详该条。
-
结脉
指脉来迟缓而有不规律的间歇的脉象。《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结脉主阴盛气结、气壅痰滞、积聚癓瘕等。《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
季肋
季肋即季胁。《针灸大全》作章门之别名。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
-
激经
激经妇科名词。出《脉经》卷九,亦名垢胎、盛胎、妊娠经来、胎前漏红、老鼠胎。指怀孕后仍按月行经,并无其他症状,又无损于胎儿,待胎儿渐长,其经自停,谓之激经。
-
黄公兴
黄公兴南北朝时梁代人。生平欠详。著《脉经》六卷,隋朝时已佚。
-
滑脉
滑脉为脉象之一。指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的脉象。《脉经》:“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滑脉主痰饮、食积、实热等证,又主妊娠,健康人亦可见。
-
黑崩
黑崩病证名。《脉经》卷九:“黑崩者,形如衃血也。”指崩下大量之血,色黯如败坏凝聚之黑血。治参血崩、崩漏条。
-
肝虚证
肝虚证证名。《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肝虚之状,其病面青,善诘善怒,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不欲饮食,悒悒不乐,恐惕如人将捕之。”《本草经疏》载肝虚十证:胸胁痛,属肝血虚,肝气实,因而上逆;目翳,属肝热,兼肾水不足;目黑暗眩晕,属血虚,兼肾水真阴不足;肥气属气血两虚,肝气不和,逆气与瘀血相并而成。
-
肝积
《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可起心下,足肿寒,胁痛引少腹,男子积疝,女子瘕淋,身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治宜大七气汤煎熟待冷却,以铁器烧通红,以药淋之,乘热服,兼吞肥气丸(见《证治准绳·杂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痞癖见于胸膈间,是上焦之病;
-
腹募穴
五脏六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以后《脉经》《针灸甲乙经》等逐步补出。募穴表两侧募穴正中募穴肺——中府心包——膻中胆——日月胃——中脘脾——章门小肠——关元肝——期门心——巨阙肾——京门三焦——石门大肠——天枢膀胱——中极腹募穴与背俞穴对举,即募穴。王冰曰:“胸腹曰募,背脊曰俞。”
-
风头痛
指风邪侵犯头部所致的各种偏、正头痛。出《脉经·辨三部九候脉证》。《圣济总录》卷十六:“风头痛之病,由风邪客于阳经,循风府而上至于头脑,令人头重疼痛,心隔烦热,上焦壅滞,头面虚汗,诊其脉左手寸口脉浮紧者是也。”治宜天南星散、石膏汤等方。
-
肺伤
肺伤病证名。《脉经》卷六:“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壅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参见气极、七伤条。
-
肺积
《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皮肤寒…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特征者称为聚。积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机: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痞癖见于胸膈间,是上焦之病;
-
二十八脉
即左右手足十二经脉共二十四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加任脉,督脉,阴蹻脉、阳蹻脉等共二十八脉。《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
-
胆足少阳经病证
因足少阳经经气异常所致的病证。《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皆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脉经·胆足少阳经病证》并载“善呕有苦汁,长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将捕之”等证。
-
胆绝
胆绝病证名。为一种危重证候。《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
带脉病
带脉病为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及其他疾病。如腰腹胀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脐腹及腰脊痛、下肢痿软不利等。《脉经》卷二:“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杂病源流犀烛·带脉病源流》:“中分不运,必病腹满。邪客于太阴之络,必病腰痛引小腹控(月少),不可以养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