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辭典》:披麻草根
2.1 出處
《雲南中草藥選》
2.2 拼音名
Pī Má Cǎo Gēn
2.3 來源
2.4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米左右。根莖短而粗,有多層褐色棕皮狀纖維包被。鬚根圓柱形,黃白色,略肥厚。葉多基生,長橢圓狀披針形,長約30釐米,寬5~6釐米,先端銳尖,基部漸狹多少抱莖。圓錐花序頂生,少分枝,花軸密被灰褐色微柔毛;花綠白色,花被片6。蒴果三角狀卵形,長約1.5釐米,3裂。種子多數,淡黃棕色。花期秋季。
2.5 生境分佈
生於山坡草地,灌木叢或疏林下溼潤肥沃的地方。分佈雲南、貴州等地。
2.6 藥理作用
雲南產披麻草(品種未鑑定)根浸液對鼠皮下注射,有鎮痛作用;生物鹼部分的鎮痛率低於嗎啡,而高於可待因。在兔身上(角膜反射鎮痛法),生物鹼(戊醇提取)的效力與嗎啡相當,而強於延胡索全鹼。其中所含之甙,在離體蟾蜍心臟上有某些強心作用。
2.7 性味
《雲南中草藥》:"麻苦,涼,劇毒。"
2.8 功能主治
散瘀消腫,鎮痛止血,祛痰,開竅。治跌打損傷,骨折,截癱,癲癇,風溼疼痛,創傷出血。
②《雲南中草藥選》:"活血散瘀,消炎止痛,接骨,止血。治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截癱,癲癇。"
③《貴州藥植目錄》:"祛痰催吐,清熱驅風。治狂症,感冒鼻塞,血崩。"
2.9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2釐;或浸酒。外用:搗敷。
2.10 注意
忌與人蔘、玄蔘、丹蔘、沙蔘、黨蔘、苦蔘、細辛、芍藥等配伍使用。
2.11 附方
①治跌打損傷:大理藜蘆鬚根五錢,泡白酒一斤。每次服五毫升,同時服酒浸鬚根(約一寸長)一條。
②治骨折,截癱,癲癇:大理藜蘆根乾粉二釐,酒或開水送服,日服兩次。
③治外傷出血:鮮大理藜蘆根搗碎外敷。(宜忌以下出《雲南中草藥選》)
④治跌打損傷,風溼疼痛:狹葉藜蘆每用五十毫克,日服三次,開水送服。(《雲南中草藥》)
2.12 備註
同屬植物狹葉藜蘆的根在雲南地區與本品同等使用。其形態特點爲葉寬1.5~2釐米,花序軸近於無毛,花的苞葉顯着,長達3釐米。
2.13 摘錄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