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evergreen mucuna root and leaf[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牛馬藤
3.1 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豆科植物常綠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 Hemsl.的根及莖葉[1]。分佈雲南、四川、貴州、湖北、江西、浙江、福建[1]。
3.3 性味
甘,溫[1]。
3.4 功能主治
行血補血,祛風活絡[1]。治風溼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損傷,痛經,閉經,貧血[1]。
3.5 用法用量
4 《全國中草藥彙編》·牛馬藤
4.1 拼音名
Niú Mǎ Ténɡ
4.2 別名
4.3 來源
豆科油麻藤屬植物常綠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 Hemsl.,以根、莖及葉入藥。全年可採,分別曬乾。
4.4 性味
甘,溫。
4.5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祛風除溼,通經活絡。用於跌打損傷,風溼疼痛、麻木,通經,經閉。
4.6 用法用量
莖藤或根0.5~1兩,水煎或泡酒服。
4.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5 《中華本草》·牛馬藤
5.1 出處
出自《草木便方》
5.2 拼音名
Niú Mǎ Ténɡ
5.3 英文名
Evergreen Mucuna, Root or stem of Evergreen Mucuna
5.4 別名
過山龍、油麻血藤、牛腸藤、雞血藤、老鴉枕頭、牛麻藤、綿麻藤。
5.5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ucuna sempervirens Hemsl.[Stizolobium sempervirens(Hemsl.)O.Kuntze]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曬乾。
5.6 原形態
常綠油麻藤 大攀援灌木,長5-10m,稀有達20m者。莖直徑可達30cm,棕色或棕黃色,粗糙。小枝具明顯的皮孔。三出複葉,革質;葉柄長9-15cm;葉片卵形或長卵形,長7-12cm,寬5-7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側生小葉基部斜楔形。總狀花序着生於老莖上,萼寬鐘形,萼齒5,上面2齒連合,外面疏被鏽色長硬毛,內面密生絹質茸毛;蝶形花冠,深紫色,長約6.5cm;雄蕊10,二體,花葯異型;子房無柄,有鏽色長硬毛。莢果條形,木質,長約60cm,種子間縊縮,外被金黃色粗毛。種子10餘顆,腎形,黑色,直徑約2cm。花期6-7月,果期7-9月。
5.7 生境分佈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5.8 性狀
性狀鑑別 藤莖呈圓柱形,直徑2.5-4.7cm。表面黃褐色,粗糙,具縱溝和細密的橫向環紋,皮孔呈疣狀凸起;質堅韌,難折斷。商品爲橢圓形斜切片,韌皮部具樹脂狀分泌物,棕褐色,木質部灰黃色,導管孔洞狀,放射狀整齊排列,韌皮部與木質部相間排列呈數層同心性環,髓部細小。氣微,味微澀而甜。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木栓層爲數列木栓細胞,栓內層爲3-5列切向整齊排列的含晶厚壁細胞,皮層爲10餘列細胞;分泌細胞多見,類圓形,切向稍延長,多數個相聚成羣。中柱鞘爲石細胞和少數纖維組成的厚壁細胞環帶,內外側兩側細胞多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維管系統異型,由多數外韌型維管束排列成數輪。韌皮射線明顯,寬廣,數列至10餘列;分泌細胞2-11個相聚組成切向條狀,層狀排列,韌皮纖維束多分佈於韌皮都周圍,形成纖維束鞘。形成層不明顯。木射線由非木化薄壁細胞組成,寬廣,數列至10餘列細胞;導管形大,多單個散在,少2個並列;木薄壁細胞有2種,l種壁較厚,木化,分佈於導管周圍,另1種薄壁性,非木化;纖維束爲晶纖維,多分佈於導管周圍。本品射線和薄壁組織中,有許多木化厚壁細胞,大型,壁增厚且木化,紋孔明顯,孔溝可見,多成羣,周圍多數細胞腔中含草酸鈣方晶,含晶細胞壁木化增厚。髓居中,由大型薄壁細胞組成,紋孔可見;環髓可見少數分泌細胞及草酸鈣方晶。
5.9 化學成份
葉含8-C-a-L-阿拉伯糖基木犀草素(8-C-a-L-arabinosvlluteolin),6,8-二-C-a-L-阿拉伯糖基芹菜素(6,8-di-C-a-L-arabinosylapigenin)和異葒草素(isoorientin)。花含飛燕草素-3-葡萄糖甙(delphinidin-3-monoglucoside),矮牽牛素(petunidin)和錦葵花素(malvidin)。
5.10 性味
苦;微苦;性溫
5.11 歸經
肝;胃經
5.12 功能主治
活血調經;補血舒筋。主有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血虛;貧血;風溼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損傷
5.13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5.14 各家論述
5.15 摘錄
《中華本草》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