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扁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niú biǎn

2 全國中草藥彙編》:牛扁

2.1 拼音名

Niú Biǎn

2.2 別名

曲芍

2.3 來源

毛茛科烏頭屬植物牛扁Aconitum ochranthum C. A. Mey.,以根入藥。春秋採挖,洗淨曬乾

2.4 性味

苦,溫。有毒。

2.5 功能主治

祛風止痛,止咳平喘化痰。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腰腿痛關節腫痛;外用治疥癬,淋巴結結核

2.6 用法用量

1~2錢;外用適量。

2.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牛扁

3.1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牛扁,殺牛蝨小蟲,又療牛病。生川穀。

1.《別錄》:牛扁,生桂陽川穀。

2.《唐本草》:此藥似三堇、石龍芮等,根如秦艽而細,生平澤下溼地

3.《蜀本草》:《圖經》雲,牛扁葉似石龍芮附子等,今出寧州。二月、八月採根日干。

4.《本草圖經》:牛扁,今潞州、寧州亦有之。今亦稀用。……今潞州止一種,名便特;六月有花,八月結實,採其

3.2 拼音名

Niú Biǎn

3.3 英文名

Herb of Puberulent Monkshood

3.4 別名

扁特、扁毒、扁桃葉根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毛茛科植物牛扁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onitum barbatum Pers.var.puberulum Ledeb.[A.ochranthum C.A.Mey.]

採收和儲藏:春秋季挖根,除去殘莖,洗淨,曬乾

3.6 形態

牛扁,多年生草本,具直根。莖高(40-)60-110cm,被反曲的微柔毛。基生葉1-5,與下部莖生葉具長柄;葉片圓腎形,長5.5-15cm,寬10-22cm,兩面被短狀毛,3裂,中央裂片菱形,在中部3裂,2回裂片具狹卵形小裂片。總狀花序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條形;萼片5,黃色,上萼片圓筒形;花瓣2,具長爪,距與瓣片近等長;雄蕊多數;心皮3。蓇葖果3,長約8mm。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2700m的山地疏林下或較陰溼處。

資源分佈分佈於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新疆東部。

3.8 性狀

1.性狀鑑別 根圓錐形,賬10-15cm,中部直徑2-4cm。表面暗棕色,外皮脫落處深棕色,粗糙,略顯網紋;根頭部常有多數根莖聚生,其下根分數股,每股有幾個裂生根,互相扭結成辮子狀。質輕而鬆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木心淡黃褐色。氣微,味苦、微辛。

2.顯微鑑別 根橫切面:上段爲裂生中柱形狀不規則,常由一側向內凹入,形成2個大的裂生中柱。後生皮層爲數列木栓化細胞,2個裂生中柱間也產生木栓化細胞。每裂生中柱各由外周的內皮層包圍,其外側的外韌型維管束呈扇狀排列成弧形,內側爲2-3個大小不等的分柱,均各有內皮層包圍,從而形成幾個大小不等的區域。中段分成10餘個獨立的裂生中柱;每個裂生中柱中有1-3個維管束,其外周被木栓化的後生皮層及皮層細胞所包圍,整個根似由許多柱狀物並生而成。下段呈原生中柱狀,中央的木質部被一圈木栓化細胞包圍而呈五角星狀。

3.9 化學成份

根含刺烏頭鹼(lappaconitine),毛茛烏頭鹼(ranaconitine),牛扁鹼(lycaconitine),北方烏頭鹼(septentrionine)、北方烏頭定鹼(septentriodine),牛扁寧鹼(puberanine),牛扁定鹼(puberanidine),牛扁亭鹼(puberaconitine),牛扁替定鹼(puberaconitidine)。

3.10 性味

苦;溫;有毒

3.11 歸經

肝;肺經

3.12 功能主治

祛風止痛;止咳化痰平喘。主風溼關節腫痛;腰腿痛喘咳瘰癧;疥癬

3.13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3-6g。外用:適量,煎汁洗。

3.14 注意

孕婦禁服

3.15 各家論述

本經》:主身皮瘡熱氣,可作浴湯

3.16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