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Luo Tianyi[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簡介
羅天益爲元代醫學家[1]。(1220~1290年)。字謙甫[2]。真定[2]路嵩城人(今河北嵩城縣)人。李杲、竇漢卿的弟子,醫學造詣較深[2]。撰《衛生寶鑑》[2],內容以方藥爲主,其中“名方類集、針法門”主要論述鍼灸,並首輯竇漢卿的《流注指要賦》(即《通玄指要賦》)。[2]
4 生平經歷
羅天益約生於金興定四年(公元1220年)。幼承庭訓,攻讀詩書。及長,逢亂世,棄儒習醫。時名醫李杲年邁,欲傳術於後世。天益願從之學十餘年,盡得其妙。後爲太醫。遵師意,分經論證而以方類之,歷三年三易其稿而成《內經類編》,今佚。至元三年(1266年),以所錄東垣效方類編爲《東垣試效方》九卷。對傳播“東垣之學”起到了重要作用。又撰集《衛生寶鑑》二十四卷(1283年),討論方、藥及藥理,附列驗案。另著《藥象圖》、《經驗方》,均佚。
1251年後,他自師門回鄉行醫,以善治療瘡而顯名,爲元太醫,元兵南下。羅天益一再隨軍征戰,他在軍中,還四處訪師問賢,以提高醫術。羅氏以《內經》及東垣學說爲指導,提出了“脾胃人之所以爲本者”的學術主張。在治療中十分強調溫補脾胃,鉤玄東垣針法之精華,處方着重於中脘、氣海、足三裏三穴,而且其中絕大部分是以灸治獲效。
5 學術貢獻
羅天益生活於金末元初,他的學術思想遙承於潔古,授受於東垣,又突出臟腑辨證、脾胃理論、藥性藥理的運用的“易水學派”特色,成爲易水學派理論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承前啓後的一位重要醫家。
他的主要學術思想反映在《衛生寶鑑》(1281年)一書中,於《名方類聚》篇內,列有針法門,並最先收載他輯注的竇漢卿《流注指微賦》。羅天益用灸法以溫補中焦,不僅能治中焦不足的虛寒證,而且還可以治療氣陰兩傷的虛熱證,羅氏能補其師之不足,並發展了劉河間熱證用灸,李杲甘溫除熱的理論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金元四大家的鍼灸學術思想。另著有《內經類編》、《藥象圖》及《經驗方》、《醫經辨惑》(見劉因《靜修文集》)等書,均佚。經過整理的張元素的著作有《潔古注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