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杲
简介:李杲为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另外,当时适值元兵南下,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也很易伤脾胃。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
朱震亨
罗和悌是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精通李杲、张从正的学术理论,可以说是集众家之所长,又将《内经》、《难经》等书详细讲解给朱震亨,并每日让他在一旁看他治病,几年之后,朱丹溪学成回到乡里,一举治好了老师几十年无人能治好的病,名声大震。
-
朱丹溪
罗和悌是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精通李杲、张从正的学术理论,可以说是集众家之所长,又将《内经》、《难经》等书详细讲解给朱震亨,并每日让他在一旁看他治病,几年之后,朱丹溪学成回到乡里,一举治好了老师几十年无人能治好的病,名声大震。
-
罗天益
在治疗中十分强调温补脾胃,钩玄东垣针法之精华,处方着重于中脘、气海、足三里三穴,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以灸治获效。罗天益用灸法以温补中焦,不仅能治中焦不足的虚寒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气阴两伤的虚热证,罗氏能补其师之不足,并发展了刘河间热证用灸,李杲甘温除热的理论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金元四大家的针灸学术思想。
-
补土派
补土派金元时期医学派别。其代表人物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李杲以各种致病因素最易耗伤人体元气,提出了“内伤学说”。他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由于他善于用温补的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流派为补土派。
-
东垣老人
东垣老人即李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并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医学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药象论》等。明·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辑录“东垣针法”一篇,推崇其在针灸学术上的见解和经验。
-
金元四家
金元四家是金代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与元代朱震亨四位著名医家的合称。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医学家。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
东垣十书
《东垣十书》为医学丛书名。刊于1529年。其中《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为李杲所著;其余《脉诀》、《局方发挥》、《格致余论》、《此事难知》、《汤液本草》、《医经溯洄集》、《外科精义》等7种为其他医家的著作。现存多种明刻本,十几种清刻本,还有日本刻本和石印本。
-
李明之
李明之即李杲。李杲为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属河北)人。张元素的弟子。临床上善用温补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为补土派。明·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辑录“东垣针法”一篇,推崇其在针灸学术上的见解和经验。
-
李东垣
李东垣即李杲。李杲为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属河北)人。张元素的弟子。临床上善用温补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为补土派。明·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辑录“东垣针法”一篇,推崇其在针灸学术上的见解和经验。
-
此事难知
概述:《此事难知》为医论著作。元·王好古撰于1308年。主要内容:本书系王氏编集其老师李杲的医学论述,包括属于基础理论的经络、脏腑、病理、病源以及有关临床辨证、治法等内容,其中对伤寒六经证治叙述尤详,而且有个人创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杲的学术思想。建国后有影印本。
-
汤液本草
概述:《汤液本草》为中药著作。元·王好古撰。刊于1289年。主要内容:卷上为药性总论部分,选辑李杲《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的部分内容并作了若干补充。书中所论药性,均根据各药所入三阴经、三阳经的特点,结合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等性能予以发挥,并附引了有关的各家论述。现有《东垣十书》本。
-
徐春甫
简介:徐春甫为明代医学家。编著有《古今医统大全》、《内经要旨》、《妇科心镜》、《幼幼汇集》、《痘疹泄秘》等书。其中《经穴发明》和《针灸直指》两卷,均属针灸简明之作。徐春甫对李杲的脾胃学说很为推崇,并主张良医应当兼通针药,认为用药不可泥守古方,临证应会变通加减等,他的医论和著述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
兰室秘藏
概述:《兰室秘藏》为中医综合性著作。金·李杲撰。约刊于1336年。主要内容:书中分述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眼耳鼻、内障眼、口齿咽喉、妇人、疮疡等21门病证。其中对脾胃病证的论述尤为后世所重。李氏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的医学理论,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或增强脾胃的功能。
-
古今医鉴
明·龚信纂辑,龚廷贤续编,王肯堂订补。主要内容:《古今医鉴》首论脉诀、病机、药性、运气四篇,作为学习临证的理论基础;妇科分经闭、崩漏、带下、产育、产后等门;儿科分惊风、诸疳等门;搜集文献上自《内经》、《难经》,下迄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诸家学说,结合己见论述病证。现存版本:现存多种明清刻本。
-
脾胃论
概述:《脾胃论》为中医综合性著作。主要内容:李氏根据《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观点,强调补益脾胃的重要性。全书围绕这一中心议题结合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予以阐析。书中对于饮食劳倦等引起的脾胃病,提出甘温除大热的学术理论,创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治疗方剂,具有较好的疗效,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
东垣针法
《东垣针法》为书名。金·李杲原作,明·高武将其辑入《针灸聚英》。
-
项昕
项昕元代医家。原籍永嘉(今浙江温州),后徒居余姚。幼好方术,后专攻医书。少时即能诵《素问》、《难经》、《脉经》等医著。曾得韩明善所藏方论,并从陈白云学医,与名医朱震亨、葛可久等论医学。又向太医院使张廷玉学导引按摩,尽得其传。撰《脾胃后论》,以补李杲《脾胃论》之不足。另撰《医原》,已佚。
-
罗谦甫
罗谦甫即罗天益。罗天益为元代医学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李杲、窦汉卿的弟子,医学造诣较深。撰《卫生宝鉴》,内容以方药为主,其中“名方类集、针法门”主要论述针灸,并首辑窦汉卿的《流注指要赋》(即《通玄指要赋》)。
-
医学正传
《医学正传》综合性医书。明·虞抟撰于1515年。凡所述诸证,均先立论,必以《内经》要旨为提纲。其证治则以朱丹溪学术经验为本。脉法采摭《脉经》,伤寒、内伤、小儿病分别宗法张仲景、李杲和钱乙。虞氏对咒禁、巫术,以运气推算病期、病证和治法等均持批判态度。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医学发明
《医学发明》为医论著作。金·李杲撰(一本误作元·朱震亨撰),撰年不详。书中包括: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本草十剂、中风同从高坠下、呕咳气喘、饮食劳倦论、四时用药加减法等20余篇有关内科杂病及用药法则的论文。尤其是结合辨证治疗进一步阐发了作者所倡导的“脾胃论”思想。1949年后有排印本。
-
珍珠囊药性赋
《珍珠囊药性赋》药学著作。又名《雷公药性赋》、《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原题李杲编辑。实不知为何人何时之作。再次为用药须知;最后(卷三、卷四部分)分别将玉石、草、木、人、禽兽、虫鱼、果品、米谷、蔬菜等9部中主要药物的性味、功能和主治编成歌赋,便于习诵。现存几十种清刻本及多种近代刊本。
-
用药法象
《用药法象》为药学著作。一卷。金·李杲撰。据《本草纲目·序例》称,此书在《珍珠囊》的基础上,增加了用药凡例,诸经响导及纲要治法等内容。原书已佚。但其内容保留于《汤液本草》上卷中。
-
慎柔五书
《慎柔五书》书名。明·胡慎柔撰。初刊于1636年。现存系经清·石震校订本。内容包括:师训第一,医劳历例第二,虚损第三,痨瘵第四及医案第五,共五篇,具有丛书性质。其内容以内科虚损类疾病为主,兼及其他杂病的证治。其学术思想系本李杲《脾胃论》学说,其治疗方法亦以保护脾胃为主。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为内科论著。又名《内外伤辨》。金·李杲撰。刊于1247年。主要论述由于饮食劳倦所致疾病。卷上有辨阴证阳证、辨脉等13篇有关辨证的论述;卷中、卷下结合具体方药论述了以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疾病的证治。解放后有排印本。
-
内经类编
《内经类编》为医经著作。元·罗天益编。全名《内经类编试效方》(见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本书系罗氏在其师李杲授意下,将病症及其治疗按照《内经》的理论体系,予以分经类编而成,是《内经》分类的作品之一。
-
明医杂著
《明医杂著》综合性医书。明·王纶撰,薛己注。此书系王氏医学杂著。前三卷医论部分,论述内科杂病以及妇产科、眼耳、鼻、齿等病证治。其中也分析了李杲、朱震亨治法及方论。末附元·滑寿《诊家枢要》;王氏原撰于1502年。目前流通本为《薛氏医案》本,由薛己另加注按,或附医案,内容颇有发挥。1949年后有排印本。
-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脉学著作。元·李杲撰(旧题元·朱震亨撰,系后人所误)。本书以三部九候、五运六气、十二经脉等为理论依据,论述脉证诊法,辨析男女各种病脉之异同。并附图表说明。今所通行为明·吴勉学校刻本(见《医统正脉全书》六十一卷)。
-
寿
寿①寿命。《素问·评热病论》:“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②长久,年岁长久。《素问·灵兰秘典论》:“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身则寿。”③镌刻。《医史·李杲传》:“制一方与服之,乃效,特寿之于木。”
-
李濂
李濂明代医家(1488-1566年)。字川父,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尝收集历代医家事迹,著《医史》十卷,其前五卷系录自《左传》、《史记》以迄于金元之李杲,共收医家五十五人之医疗事迹。又为张机、王熙、王冰、王履、戴元礼、葛应雷等医家补写传记。另有诸家文集起自张扩至张养正共十人,亦加收入,共录医家七十一人。
-
羌活防己汤
《医学正传》卷六引李杲方:方名:羌活防己汤组成:羌活7分,川芎7分,苍术7分,防己7分,木香7分,连翘7分,射干7分,甘草7分,白芍药7分,木通7分,当归尾7分,苏木7分。主治:附骨疽初发于太阳、厥阴、太阴分者。制备方法:上切细。
-
易水学派
易水学派金元时期的医学派别。其代表人物为张元素。因张氏家居易水(今河北省易县)故名。该学派具有创新思想,认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该学派还重视致病的内因,尤其注意加强人体脾胃功能以驱除疾病。此派学说后由著名医家李杲加以发挥而创立了“补土派”成为金元四大学派之一。
-
内外伤辨
《内外伤辨》即《内外伤辨惑论》。金·李杲撰。刊于1247年。主要论述由于饮食劳倦所致疾病。卷上有辨阴证阳证、辨脉等13篇有关辨证的论述;卷中、卷下结合具体方药论述了以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疾病的证治。解放后有排印本。
-
东垣试效方
《东垣试效方》为书名。金·李杲撰于1266年。计24门,分述药象及各种病证,包括饮食劳倦、心下痞、中满、腹胀、反胃,及妇人、小儿、眼鼻耳齿等病证。每门先设总论,以证候为主,详论病源、治法,后列诸方。书中收医论29篇,医方240余首,医案医话20余则。选方大多切于实用,所录普济消毒饮、益气聪明汤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
四大家
四大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1.明代医家多以张仲景、刘完素、李杲、朱震亨为四大家。2.清代医家多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为四大家,又称金元四大家。后世一般所说的四大家,都是指金元四大家。
-
朱彦修
朱彦修即朱震亨。字彦修,又称丹溪。根据《内经》论证“相火”有常有变,认为人体有赖于“相火”以温养脏腑和推动功能活动,但“相火”易于妄动,一旦相火妄动就会耗伤精血发生病变。他所创用的越鞠丸、大补阴丸、琼玉膏等至今仍为常用方剂。著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等书。
-
江笔花
江笔花即江涵暾。江涵暾(tūn吞)为清代官吏兼医生。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曾在广东当官,中年开始研究医学,往来于江浙之间。因鉴于有些医生不习医理,遂采集张仲景、李杲、张景岳、程钟龄等医家论述,编成《笔花医镜》(1824),浅俗易懂,便于初学参考。
-
江涵暾
江涵暾(tūn吞)为清代官吏兼医生。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曾在广东当官,中年开始研究医学,往来于江浙之间。因鉴于有些医生不习医理,遂采集张仲景、李杲、张景岳、程钟龄等医家论述,编成《笔花医镜》(1824),浅俗易懂,便于初学参考。
-
阴火
阴火是指饮食劳倦,喜怒忧思所生之火,属心火。元·李杲《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脾胃气虚,则……阴火乘其土位……。”
-
黄矾
《*辞典》:黄矾:出处:《唐本草》拼音名:Hu nɡF n别名:金线矾(《海药本草》),鸡矢矾(《本草蒙筌》)。化学成份:主要含硫酸铁;③李杲:治阳明风热牙疼。附方:①治痔瘘肿痛,脓血不止:黄矾三两,乌蛇六两(酒浸,去骨、皮,炙令黄),黄耆三两(锉),枳壳二两(麸炒微黄,去瓤),骆驼胸前毛三两半(烧灰)。
-
一味黄芩汤
《本草纲目》卷十三引李杲方:方名:一味黄芩汤组成:片芩1两。风劳肤如火燎,重按不热,日西更甚,喘嗽,洒淅寒热,目赤心烦。临床应用:骨蒸发热:予年二十时,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几废,六脉微洪,遍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月余益剧,皆以为必死矣。
-
谢昌仁
谢昌仁,1919年8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杂病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儒门事亲》、《脾胃论》、《丹溪心法》、《本草备要》、《温病条辨》、《医林改错》、《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发展中医,应重视对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基本特点的研究,发挥优势,突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