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概述
髖關節前側切開灌洗術用於髖關節化膿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髖關節切開灌洗有四種途徑,即前側、外側、後側和內側。其中髖前側途徑,因開口在髖前方,不符合於低位引流的原則,故一般不做爲敞開關節引流之用。最常用做低位引流之途徑是髖後(Ober)切口引流。如膿腫在髖外側,可行髖外側切開引流。如膿自關節囊內側穿破至內收肌中,則應行內側途徑引流。除內側途徑外,髖外側及後側途徑均可用於切開灌注引流,置管沖洗縫合切口。
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11.3.1.1.1-1~3.11.3.1.1.1-4)。
9 術前準備
對於血源性化膿性關節炎,術前使用抗生素,改善全身狀態,局部固定,一旦關節穿刺抽出滲出液或膿液,立即進行塗片革蘭染色查找細菌,如爲陽性則不必再等待,而應儘早手術。對於嬰兒及兒童,不能局麻下穿刺診斷者,可根據其他體徵,於麻醉下行關節穿刺,抽出滲出液或膿液者,即進行手術。
11 手術步驟
11.1 1.切口及顯露
髖前外側切口,起自髂嵴前1/3,向下稍向外斜行10cm,切開髂嵴骨膜,骨膜下推開顯露外板,自闊筋膜張肌與縫匠肌之間向深層分離,切開筋膜後先找出股外皮神經牽向內側,股直肌直頭及返頭自髂前下棘切斷並翻向遠側,向外側分離即顯露關節囊。
11.2 2.清理病竈
顯露關節囊後,做“T”形切開或“十”字切開,吸出關節滲出液,檢查滑膜充血情況,有無纖維蛋白條粘附於軟骨面或滑膜,無纖維蛋白條者,爲早期漿液滲出期,有者爲Ⅱ期。旋轉並內收外展髖部,觀察股骨頭軟骨面的光澤、顏色。清除組織碎塊及脫落壞死軟骨,生理鹽水沖洗關節腔(圖3.11.3.1.1.1-5,3.11.3.1.1.1-6)。
11.3 3.縫合關節囊
在關節腔上部放置硅膠入管,管端儘量深入到關節腔後上部,在關節腔下部放置出管(圖3.11.3.1.1.1-7)。
11.4 4.縫合切口
逐層縫合切口,將引流管從傷口兩側另做小切口引出,引出管應低於沖洗管。並用縫線固定,防止管脫落(圖3.1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