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Ku抗體

自身抗體測定 免疫學檢查 化驗及醫學檢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kàng Kukàng tǐ

2 英文參考

anti Ku antibody

3 概述

抗Ku抗體是由Mimori等於1981年報道的。他們發現一例全身性硬化症/多發性肌炎重疊綜合徵患者(Ku)的血清能與一種DNA結合蛋白髮沉澱反應。這種核蛋白稱爲Ku抗原,對胰蛋白酶敏感,但不被DNase和RNase破壞;加熱(37℃30min或56℃15min)和pH改變(pH≥10或<6)可使其抗原性喪失。Ku抗原的蛋白部分由p70和p80(分子量分別爲70kD和80kD或66kD與86kD)兩亞基構成異二聚體,非共價地結合到dsDNA末端、裂口和缺口(gaps and nicks)上,參與DNA斷裂後的修復。Ku蛋白是DNA依賴蛋白激酶的DNA結合部分,催化RNA聚合酶Ⅱ及其他轉錄因子磷酸化過程。Ku抗原廣泛存在於人、小牛、兔組織中。凝膠過濾法測得粗提Ku抗原分子量爲300kD,純化Ku抗原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檢查爲173±21kD;電鏡檢查估算的分子量爲160kD左右。人的抗Ku抗體與豚鼠、大鼠、小鼠細胞發生反應

5 抗Ku抗體醫學檢查

5.1 檢查名稱

抗Ku抗體

5.2 分類

免疫學檢查 > 自身抗體測定

5.3 抗Ku抗體的測定原理

抗Ku抗體檢測的經典方法瓊脂雙向免疫擴散法(參看本章抗核抗體)。間接免疫熒光法一般用人肝組織切片抗原片,可見細胞核中出現細顆粒狀或網狀熒光。也有人報道用免疫印跡法和用重組的p70、p80建立的ELISA法,但均未推廣。

5.4 試劑

免疫擴散法。

5.5 操作方法

免疫擴散法。

5.6 正常值

正常人血清抗Ku抗體陰性

5.7 化驗結果臨牀意義

國外報道全身性硬化症/多發性肌炎患者抗Ku陽性率爲50%,SLE爲10%,其他結締組織病類風溼性關節炎(RA)、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乾燥綜合徵患者也有較低的陽性率。國內吳慶軍、唐福林等報道全身性硬化症/多發性肌炎/皮肌炎重疊綜合重疊綜合徵患者抗Ku陽性率爲57.1%;SLE患者100例未檢出抗Ku;全身性硬化症(瀰漫型)58例,2例(3.4%)陽性皮肌炎45例,僅1例陽性(2.2%),其他多種結締組織病(RA,MCTD、PM等)均陰性

5.8 附註

另有文獻報道:近15%的SLE患者出現這種特異性自身抗體

5.9 相關疾病

重疊綜合徵白髮類風溼性關節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乾燥綜合徵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