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方法
7.1 1.頸椎定點伸引手法
分坐姿和臥姿兩種體位,以下介紹臥姿法。患者仰臥位,頭頸項部墊入適宜的厚枕,使頸椎前傾,治療上頸段時約前傾10°,中頸段(C3~5)前傾20°,下頸段(C5~7)前傾30°爲宜。醫師站於患者頭側,左手掌心向上從其頸項部伸入,如需鬆解的頸椎節段在右側,用中指定點按壓此處,餘4指輔佐;如需鬆解的節段在左側,則用拇指定點按壓病變節段側後方的小關節處。左手虎口與掌心呈半握拳狀托住病人頸項頭部。右手腕部屈曲連同掌根及大小魚際肌呈弧形按住病人下頜處,囑其全身放鬆。助手站在病人足側,雙手緊握其左足踝上部,同醫師上下作反向伸引,待醫師指下感覺關節跳動或聞及彈響,手法即告成功。本法治療視病變節段部位多少而定,通常每週治療1次,3或4次完成一療程。
7.2 2.腰椎旋轉復位法
病人坐位,腰部放鬆。助手站在病人側方,用一手扶住病人肩部,另一手按壓其膝上方以穩住下肢。醫者坐於病人後側方,用一手拇指頂推偏歪的棘突,另一手從病人腋下穿過按住其頸項,然後分三步完成整個動作(即前屈,側屈,旋轉)。先囑病人主動慢慢彎腰,當前屈至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動時即穩住在此幅度。然後再向同側側屈至一定幅度,使病變節段被限制在這個脊柱曲線的頂點上,而這個曲線的頂點將是最小的阻力點,因此手法的定位和作用就被侷限住了。此時再做旋轉運動,醫者按住頸項的手下壓,肘部同時上抬,拇指用力頂推棘突,助手則協力推壓對側肩部,各方協調動作,使病人腰椎做最大幅度的旋轉,常可聽到“喀嗒”響聲和拇指下有棘突跳動感。
7.3 3.腰椎牽壓手法
患者俯臥位,肩外展屈肘,兩臂自然放平,採用胸帶與下肢固定帶牽引。術者蹲跨雙足立於病人軀幹兩側,待助手啓動牽引牀逐漸使患者腰脊柱拉伸時,術者雙手拇指沿脊柱棘突旁約(2cm )脊椎骨突關節連線由上腰段向腰骶段滑行推壓,當拇指推壓到病變間隙時,牽引力須達到患者體重2倍左右,通常爲120~150kg,術者迅速向脊柱前方重壓,此刻可覺脊椎骨突關節明顯跳動,併發出咔咔聲響,爾後緩慢使牽引力減小至消失,無骨節跳動者可重複操作1遍。術畢,囑患者平臥4h,絕對臥牀1周,下牀行走時,要用腰支持帶保護。
7.4 4.腰椎牽扳手法
患者俯臥位,雙臂放於軀體兩側。以一條摺疊式樣的長寬布帶從患者背部至腋下分別掏入,於其胸前交叉引出固定在牀頭(或以特製的胸部牽引帶固定)。助手用雙手握拿患側下肢踝上部作對抗牽引。醫者站立於患側,以一手指按壓在病損椎間棘突旁小關節處,此處既是椎旁壓痛點又是脊椎側彎凸起點,另一手於健側下肢膝上部扳提使髖部過伸。囑助手逐漸牽伸患側下肢,待術者指下覺有關節牽開感時,提健肢之手用力向患側斜扳使腰部過伸並扭轉,按壓關節之拇指指下有骨性跳動感及伴連續“咔咔”聲響,此乃軟組織鬆解的彈響與粘連分離聲。速將健肢放平於原位,操作完畢讓患者臥牀休息片刻,翻身後仰臥位保持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