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推拿治療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ǐ zhù tuī ná zhì liáo

2 英文參考

spinal manipulation

3 操作名稱

脊柱推拿治療

5 禁忌

1.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病

2.有脊柱器質性病變(結核腫瘤畸形等)。

3.有嚴重椎管狹窄、馬尾神經損害、巨大型椎間盤突出。

4.體質虛弱、骨質疏鬆症、老年患者慎用。

6 準備

詳細查體,結合相應的輔助檢查明確診斷和鑑別診斷;向患者介紹推拿手法,取得配合。

7 方法

7.1 1.頸椎定點伸引手

分坐姿和臥姿兩種體位,以下介紹臥姿法。患者仰臥位,頭頸項部墊入適宜的厚枕,使頸椎前傾,治療上頸段時約前傾10°,中頸段(C3~5)前傾20°,下頸段(C5~7)前傾30°爲宜。醫師站於患者頭側,左手掌心向上從其頸項部伸入,如需鬆解的頸椎節段在右側,用中指定點按壓此處,餘4指輔佐;如需鬆解的節段在左側,則用拇指定點按壓病變節段側後方的小關節處。左手虎口與掌心呈半握拳狀托住病人頸項頭部。右手腕部屈曲連同掌根及大小魚際肌呈弧形按住病人下頜處,囑其全身放鬆。助手站在病人足側,雙手緊握其左足踝上部,同醫師上下作反向伸引,待醫師指下感覺關節跳動或聞及彈響,手法即告成功。本法治療視病變節段部位多少而定,通常每週治療1次,3或4次完成一療程。

7.2 2.腰椎旋轉復位法

病人坐位,腰部放鬆。助手站在病人側方,用一手扶住病人肩部,另一手按壓其膝上方以穩住下肢。醫者坐於病人後側方,用一手拇指頂推偏歪的棘突,另一手從病人腋下穿過按住其頸項然後分三步完成整個動作(即前屈,側屈,旋轉)。先囑病人主動慢慢彎腰,當前屈至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動時即穩住在此幅度。然後再向同側側屈至一定幅度,使病變節段被限制在這個脊柱曲線的頂點上,而這個曲線的頂點將是最小的阻力點,因此手法的定位和作用就被侷限住了。此時再做旋轉運動,醫者按住頸項的手下壓,肘部同時上抬,拇指用力頂推棘突,助手則協力推壓對側肩部,各方協調動作,使病人腰椎做最大幅度的旋轉,常可聽到“喀嗒”響聲和拇指下有棘突跳動感。

7.3 3.腰椎牽壓手法

患者俯臥位,肩外展屈肘,兩臂自然放平,採用胸帶與下肢固定帶牽引。術者蹲跨雙足立於病人軀幹兩側,待助手啓動牽引牀逐漸使患者腰脊柱拉伸時,術者雙手拇指沿脊柱棘突旁約(2cm )脊椎骨突關節連線由上腰段向腰骶段滑行推壓,當拇指推壓到病變間隙時,牽引力須達到患者體重2倍左右,通常爲120~150kg,術者迅速向脊柱前方重壓,此刻可覺脊椎骨突關節明顯跳動,併發出咔咔聲響,爾後緩慢使牽引力減小至消失,無骨節跳動者可重複操作1遍。術畢,囑患者平臥4h,絕對臥牀1周,下牀行走時,要用腰支持帶保護。

7.4 4.腰椎牽扳手法

患者俯臥位,雙臂放於軀體兩側。以一條摺疊式樣的長寬布帶從患者背部至腋下分別掏入,於其胸前交叉引出固定在牀頭(或以特製的胸部牽引帶固定)。助手用雙手握拿患側下肢踝上部作對抗牽引。醫者站立於患側,以一手指按壓在病損椎間棘突旁小關節處,此處既是椎旁壓痛點又是脊椎側彎凸起點,另一手於健側下肢膝上部扳提使髖部過伸。囑助手逐漸牽伸患側下肢,待術者指下覺有關節牽開感時,提健肢之手用力向患側斜扳使腰部過伸並扭轉,按壓關節拇指指下有骨性跳動感及伴連續“咔咔”聲響,此乃軟組織鬆解的彈響與粘連分離聲。速將健肢放平於原位,操作完畢讓患者臥牀休息片刻,翻身後仰臥位保持4h。

8 注意事項

1.要熟悉推拿部位的解剖結構手法作用生物力學原理,保證操作的準確安全。

2.切忌盲目或反覆使用暴力(扭轉、剪切應力),以免發生脊柱骨折脫位椎間盤破裂,腦血管意外脊柱推拿醫師必須做到操作熟練、運用自如,配合默契、恰到好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