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損傷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ǐ zhù jǐ suǐ sǔn shāng

2 概述

脊柱脊髓傷的傷情嚴重複雜,在工礦、交通事故,戰時及自然災害情況下均可發生。不僅可危及生命,且常合併嚴重的的併發症,處理上難度大,預後差。

3 病因病理病機

(一)脊柱骨折分類

1.根據受傷時暴力作用的方向可分爲:屈曲型、伸直型、屈曲旋轉型和垂直壓縮型。

2.根據骨折後的穩定性,可分爲:穩定型和不穩定型。

3.Armstrong-Denis分類:是目前國內外通用的分類。共分爲:壓縮骨折、爆裂骨折、後柱斷裂、骨折脫位、旋轉損傷、壓縮骨折合併後柱斷裂、爆裂骨折合併後柱斷裂。

4.按部位分類:可分爲頸椎胸椎腰椎骨折脫位。按椎骨解剖部位又可分爲椎體、椎弓、椎板、橫突、棘突骨折等。

5.外傷性無骨折脫位脊髓損傷。多發生兒童和中老年患者,特點是影像檢查骨折脫位

(二)脊髓損傷病理及類型。

1.脊髓休克

2.脊髓挫裂傷。

3.脊髓受壓。

上述病理所致的脊髓損傷臨牀表現,根據損傷程度可以是完全性癱瘓,也可以是不完全癱瘓

4 臨牀表現

(一)脊柱骨折

病人感受傷局部疼痛,頸部活動障礙,腰背部肌肉痙攣,不能翻身起立。骨折局部可有侷限性後突畸形

由於腹膜後血腫對植物神經刺激,腸蠕動減慢,常出現腹脹腹痛症狀,有時需與腹腔臟器損傷相鑑別。

(二)合併脊髓神經損傷

脊髓損傷後,在損傷平面以下的運動、感覺反射括約肌和植物神經功能均受到損害。

5 檢查

1.X線檢查:常規攝脊柱側位、必要時照斜位。X片基本可確定骨折部位及類型。

2.CT檢查:有利於判定移位骨折塊侵犯椎管程度和發現突入椎管的骨塊或椎間盤

3.磁共振檢查:對判定脊髓損傷狀況極有價值。

4.體感誘發電位:是測定軀體感覺系統(以脊髓後索爲主)的傳導功能檢測法。

6 治療

急救和搬運不要用軟擔架,宜用木板搬運。先使傷員兩下肢伸直,兩上肢也伸直放在身旁。木板放傷員一側,由2~3人扶傷員軀幹、骨盆、肢體使成一整體滾動移至木板上。禁用樓抱或一人抬頭,一人抬腿的方法。對頸椎損傷病員,要托住頭部並沿縱軸略加牽引與軀幹一致滾動。傷員軀體與木板之間要用軟物墊好予以固定。搬動中要觀察呼吸道有否阻塞並及時排除。並檢查呼吸、心率血壓等變化。

(一)單純脊柱骨折

1.胸腰段骨折輕度椎體壓縮,穩定型:患者可平臥硬板牀,腰部墊高。數日後即可背伸肌鍛鍊。3~4周後即可下牀活動

2.胸腰段重度壓縮超過50%:應予以閉合復位。復位後上石膏背心固定3個月。

3.頸椎骨折脫位。壓縮移位輕者,用頜枕吊帶牽引復位。復位後用頭胸石膏固定3個月。壓縮移位重者,用持續顱骨牽引復位。攝X線片複查,復位後用頭胸石膏固定3個月,牽引復位失敗者需切開復位內固定。

4.胸腰段不穩定脊柱骨折椎體壓縮超過1/2以上、畸形角大於20°、或伴有脫位可考慮開放復位內固定。

(二)脊柱骨折合併脊髓損傷

手術治療是對脊髓損傷患者全面康復治療的重要部分,其手術方法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和減壓術兩種

(三)綜合治療

脫水療法:目的是減輕脊髓水腫

激素治療:對緩解脊髓創傷反應有一定意義。

③一些自由基清除劑維生素E、A、C及輔酶Q等;鈣通道阻滯劑,利多卡因等的應用被認爲對防止脊髓損傷後的繼發損害有一定好處。

(四)防治併發症:包括:(1)防治褥瘡(2)防止泌尿系統感染(3)關節僵硬畸形的防治(4)呼吸道感染的防治(5)對症治療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